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2.观察法 | 第15页 |
(四)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6-23页 |
(一)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1.同伴关系之间的社交恐惧 | 第17-18页 |
2.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淡漠 | 第18-19页 |
3.师生关系之间的矛盾代沟 | 第19-20页 |
4.网络交往的安全隐患 | 第20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1.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不良影响 | 第20-21页 |
2.学校人际交往教育的缺失 | 第21页 |
3.家庭教育的误区 | 第21-23页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3-27页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1.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2.适应社会生存法则的需要 | 第23-24页 |
3.彰显优秀独立品性的需要 | 第24页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1.教学资源的丰富 | 第24-25页 |
2.交往需求的扩大 | 第25页 |
3.错误认知的纠正 | 第25-27页 |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实施 | 第27-38页 |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教材资源及教学目标分析 | 第27-29页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实施 | 第29-35页 |
1.在导入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 第29-32页 |
2.在讲授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 第32-35页 |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课堂成效. | 第35-38页 |
1.化解了交往的矛盾机制 | 第35页 |
2.提升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 第35-36页 |
3.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 第36页 |
4.转变了学生的功利色彩 | 第36-38页 |
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局限及改善建议 | 第38-42页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局限 | 第38-39页 |
1.考核标准的局限 | 第38页 |
2.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 | 第38-39页 |
3.学生自我评价的局限 | 第39页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建议. | 第39-42页 |
1.创设相关内容,提高重视程度 | 第39-40页 |
2.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 第40-41页 |
3.建立学生的奖励机制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