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1.自身经历的反思 | 第8页 |
2.学生自杀、杀人事件频发 | 第8-9页 |
3.国内生命教育现状的担忧 | 第9-10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定义 | 第10-11页 |
2.死亡及死亡教育的定义 | 第11-12页 |
3.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 第12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国外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国内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死亡观的史料分析 | 第16-22页 |
(一) 国内死亡观 | 第16-18页 |
1.先秦儒道关于死亡的认识 | 第16页 |
2.前近代时期对死亡的反思 | 第16-17页 |
3.近现代时期对死亡的感悟 | 第17页 |
4.建国以来对死亡的解读 | 第17页 |
5.新时期对死亡的重新认识 | 第17-18页 |
(二) 国外死亡观 | 第18-22页 |
1.古希腊罗马对死亡的诧异 | 第18-19页 |
2.中世纪对死亡的渴望 | 第19-20页 |
3.近代对死亡的漠视 | 第20-21页 |
4.当代对死亡的直面 | 第21-22页 |
四、 网络时代初中生的死亡观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一) 网络时代初中生的死亡观 | 第22-28页 |
1.案例分析 | 第22-23页 |
2.网络时代初中生的死亡观 | 第23-25页 |
3.网络时代初中生死亡观的特征表现 | 第25-28页 |
(二) 网络时代初中生死亡观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1.夸大特定阶段的冲动性 | 第28页 |
2.轻视死亡的真实性 | 第28-29页 |
3.无视生命的严肃性 | 第29页 |
4.淡化生命的实质性 | 第29-30页 |
五、 网络时代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30-35页 |
(一) 针对网络时代初中生死亡观的特点开展教育 | 第30-32页 |
1.除去对死亡教育的非理性回避 | 第30-31页 |
2.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死亡 | 第31页 |
3.帮助学生理解死亡的价值 | 第31-32页 |
(二) 针对当前初中生生命教育的不足实施生命观培养 | 第32-34页 |
1.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 第32页 |
2.引导学生理解生命 | 第32-33页 |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 | 第33-34页 |
4.指导学生规划生命 | 第34页 |
(三) 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升学生应对生命危机的能力 | 第34-35页 |
六、 网络时代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 第35-38页 |
(一) 渗透式教育 | 第35页 |
(二) 体验式教育 | 第35-36页 |
(三) 艺术教育 | 第36-37页 |
(四) 专题讲座式教育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