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小说的叙事空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叙事空白的概念 | 第13-18页 |
1.1 中西空白理论概观 | 第13-15页 |
1.2 叙事空白的发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残雪作品叙事空白表现 | 第18-39页 |
2.1 叙事时间上的空白 | 第18-23页 |
2.1.1 叙事时间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2 残雪小说中时间线索的表述 | 第19-21页 |
2.1.3 残雪小说时间的缺失 | 第21-23页 |
2.2 叙事体态上的空白 | 第23-32页 |
2.2.1 叙事视角造成的空白 | 第23-27页 |
2.2.1.1 旁观的限知视角 | 第24-25页 |
2.2.1.2 跳角产生的情节碎片 | 第25-26页 |
2.2.1.3 视角的扭曲 | 第26-27页 |
2.2.2 对话层的断裂 | 第27-32页 |
2.3 叙事语式上的空白 | 第32-36页 |
2.3.1 不可靠的叙事者 | 第32-34页 |
2.3.2 不完全的推理 | 第34-36页 |
2.4 叙事结构上的空白 | 第36-39页 |
2.4.1 拼贴式叙事结构 | 第36-37页 |
2.4.2 深层意蕴的空箩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残雪作品叙事空白产生因素 | 第39-50页 |
3.1 童年经历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残雪的文学观念 | 第40-46页 |
3.2.1 向内延展的“潜意识”写作 | 第41-42页 |
3.2.2 白日梦的启示 | 第42-44页 |
3.2.3 理性控制下的自我分裂 | 第44-45页 |
3.2.4 “拒绝”读者的语言 | 第45-46页 |
3.3 艺术创新手法 | 第46-50页 |
第四章 残雪叙事空白价值辨析 | 第50-56页 |
4.1 表现纯粹的真实 | 第50-51页 |
4.2 朦胧的有限画面 | 第51-52页 |
4.3 延长读者审美体验 | 第52-54页 |
4.4 难以达到情感共鸣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