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论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14页
第一章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若干理论探讨第14-21页
 第一节 市场准入监管的理论基础第14-17页
  一、市场失灵理论第14-15页
  二、政府适当干预理论第15-17页
 第二节 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特殊根源第17-19页
  一、融资租赁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第17页
  二、融资租赁业是高风险行业第17-18页
  三、融资租赁业对人才具专业技能要求第18页
  四、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前车之鉴”第18-19页
 第三节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目标第19-21页
  一、保持融资租赁市场的稳定与安全第19-20页
  二、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第20页
  三、鼓励融资租赁业的创新活动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第21-26页
 第一节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演变历程第22-25页
  一、1981 年至1988 年第22-23页
  二、1988 年至2000 年第23-24页
  三、2000 年至今第24-25页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特征第25-26页
  一、以“稳定”为主要价值取向第25页
  二、政策导向性明显第25-26页
  三、计划体制烙印明显第26页
第三章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26-39页
 第一节 我国现行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现状第26-32页
  一、市场准入监管的立法现状第26-28页
  二、市场准入的审批主体第28-29页
  三、市场准入条件第29-31页
  四、业务范围第31-32页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存在的问题第32-35页
  一、双重审批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第32-33页
  二、内外资融资租赁市场准入条件不统一第33-34页
  三、注册资本金要求过高抑制行业活力第34-35页
  四、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不当导致融资租赁业务异化第35页
 第三节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5-39页
  一、融资租赁性质判断不明第35-36页
  二、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不清第36-38页
  三、计划经济体制残余影响第38-39页
第四章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的完善建议第39-53页
 第一节 市场准入监管模式的选择第39-43页
  一、市场准入监管的三种模式第39-40页
  二、模式选择的依据第40-42页
  三、适度监管模式的确立第42-43页
 第二节 市场准入许可机构的确立第43-48页
  一、对融资租赁性质的认识影响市场准入许可机构的确立第43-45页
  二、确定工商管理部门为融资租赁公司的许可机构第45-47页
  三、银监会负责融资租赁公司金融业务的审批第47-48页
 第三节 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善第48-53页
  一、确立统一的内外资融资租赁市场准入条件第48-50页
  二、降低注册资本金要求第50-51页
  三、完善融资租赁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第51-53页
结束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9-60页
后记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探析
下一篇:银行资本监管的演变趋势及我国法律制度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