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2-2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21-22页 |
| 1.4.1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1.4.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 1.5.1 突发事件 | 第22-23页 |
| 1.5.2 小学突发事件 | 第23页 |
| 1.5.3 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第23-24页 |
| 1.5.4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 1.5.5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5页 |
| 1.5.6 PPRR模型 | 第25-27页 |
| 1.6 PPRR模型在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 2 T市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 第28-32页 |
| 2.1 应急管理工作引起重视 | 第28-29页 |
| 2.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基本建立 | 第29页 |
| 2.3 应急避难教育初步纳入教学体系 | 第29-30页 |
| 2.4 开始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 第30-32页 |
| 3 T市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42页 |
| 3.1 预防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3.1.1 风险评估系统被忽视 | 第32-33页 |
| 3.1.2 暴力等不良信息影响小学生认知 | 第33-34页 |
| 3.2 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 3.2.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时效性差 | 第34页 |
| 3.2.2 预警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 3.2.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应对能力有限 | 第35-36页 |
| 3.2.4 应急物资储备不足 | 第36-37页 |
| 3.3 反应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3.3.1 现场处置程序不当 | 第37-38页 |
| 3.3.2 各部门应急联动协调能力差 | 第38-39页 |
| 3.4 恢复阶段善后工作不到位 | 第39-42页 |
| 4 T市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 4.1 思想意识层面 | 第42-45页 |
| 4.1.1 安全意识淡薄 | 第42-43页 |
| 4.1.2 应急管理理念出现偏差 | 第43-44页 |
| 4.1.3 忽视应急资金的投入 | 第44-45页 |
| 4.2 学校管理层面 | 第45-47页 |
| 4.2.1 小学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松懈 | 第45页 |
| 4.2.2 小学各部门之间责、权、利不明确 | 第45页 |
| 4.2.3 小学应急规章制度不健全 | 第45-47页 |
| 5 基于PPRR模型的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 | 第47-67页 |
| 5.1 预防阶段 | 第47-52页 |
| 5.1.1 预防为主是小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首要原则 | 第47-48页 |
| 5.1.2 建立小学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 | 第48-51页 |
| 5.1.3 发挥家长的引导、教育作用 | 第51-52页 |
| 5.2 准备阶段 | 第52-58页 |
| 5.2.1 完善应急预案 | 第52-53页 |
| 5.2.2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 第53-55页 |
| 5.2.3 建立反应迅速的高素质应急管理小组 | 第55-56页 |
| 5.2.4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小学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 第56-58页 |
| 5.3 反应阶段 | 第58-62页 |
| 5.3.1 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 | 第58-59页 |
| 5.3.2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 第59-60页 |
| 5.3.3 建立畅通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 | 第60-62页 |
| 5.4 恢复阶段 | 第62-67页 |
| 5.4.1 及时终止应急措施 | 第63页 |
| 5.4.2 评估损失以尽快恢复教学秩序 | 第63页 |
| 5.4.3 基础设施重建 | 第63-64页 |
| 5.4.4 学校形象的重塑 | 第64页 |
| 5.4.5 制定合理补偿措施 | 第64页 |
| 5.4.6 建立心理抚慰机制 | 第64-66页 |
| 5.4.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第66-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附录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