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中药的多基原特性 | 第14页 |
1.2 中药钩藤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7页 |
1.2.2 药理活性研究 | 第17页 |
1.2.3 质量控制研究 | 第17-18页 |
1.3 LC-MS在中药复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第2章 LC-MS导向的化学去重复分离和不稳定生物碱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开发 | 第24-8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32页 |
2.1.1 仪器及试剂 | 第25-27页 |
2.1.2 植物采集 | 第27页 |
2.1.3 样品制备 | 第27页 |
2.1.4 UHPLC/LTQ-OrbitrapMS方法 | 第27-28页 |
2.1.5 提取与分离 | 第28-31页 |
2.1.6 氮氧化物的合成制备 | 第31-32页 |
2.2 构建钩藤属生物碱数据库 | 第32页 |
2.3 五种药用钩藤的化学轮廓分析及目标生物碱锁定 | 第32-34页 |
2.4 LC-MS导向的目标生物碱去重复分离 | 第34-64页 |
2.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7-50页 |
2.4.2 新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50-52页 |
2.4.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52-64页 |
2.5 氮氧化物的合成和结构鉴定 | 第64-69页 |
2.5.1 氮氧化物的合成 | 第64-65页 |
2.5.2 氮氧化物的结构鉴定 | 第65-69页 |
2.6 钩藤属单萜吲哚生物碱的NMR信号特征 | 第69-71页 |
2.7 不稳定生物碱对照品的制备方法开发 | 第71-79页 |
2.7.1 R,IR,C,CB在不同溶剂中的异构化 | 第71-73页 |
2.7.2 UPCC分析条件优化 | 第73-78页 |
2.7.3 R,IR,C和CB的制备SFC分离 | 第78-7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3章 不同亚型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碎片获取方法研究 | 第80-10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3.1.1 仪器及试剂 | 第80-81页 |
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81页 |
3.1.3 UHPLC/LTQ-OrbitrapMS方法 | 第81页 |
3.1.4 裂解模式和裂解能量考察 | 第81-82页 |
3.2 不同亚型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行为研究 | 第82-102页 |
3.2.1 四环和五环单萜氧化吲哚生物碱 | 第83-86页 |
3.2.2 四环和五环单萜氧化吲哚生物碱的氮氧化物 | 第86-91页 |
3.2.3 四环单萜吲哚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 | 第91-95页 |
3.2.4 生物碱糖苷 | 第95-97页 |
3.2.5 3-oxo-3,7-seco-生物碱、卡丹宾和β-咔啉生物碱 | 第97-102页 |
3.3 不同裂解模式和裂解能量下的碎片获取能力比较 | 第102-10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4章 基于多种质量亏损过滤的LC-MS靶向生物碱表征方法研究 | 第106-13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106-109页 |
4.1.1 仪器及试剂 | 第106页 |
4.1.2 植物采集 | 第106-107页 |
4.1.3 样品制备 | 第107页 |
4.1.4 UHPLC/LTQ-OrbitrapMS方法 | 第107-109页 |
4.2 经典MDF结合NLF的靶向生物碱表征方法研究 | 第109-116页 |
4.2.1 UHPLC/LTQ-Orbitrap质谱数据采集 | 第109页 |
4.2.2 MDF和NLF方法建立 | 第109-111页 |
4.2.3 钩藤中游离生物碱和生物碱糖苷的鉴定 | 第111-116页 |
4.3 多边MDF结合PIL的靶向生物碱表征方法研究 | 第116-131页 |
4.3.1 建立多边MDF算法 | 第117-120页 |
4.3.2 基于UPLC/LTQ-Orbitrap的化学表征和成分提取 | 第120-121页 |
4.3.3 基于多边MDF的新颖性分类和母离子列表的生成 | 第121-122页 |
4.3.4 母离子列表依赖的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第122-124页 |
4.3.5 华钩藤茎、叶、花三个部位中目标生物碱的系统鉴定 | 第124-131页 |
4.4 基于step-wisePIL的栅状MDF靶向生物碱表征方法研究 | 第131-135页 |
4.4.1 构建MS数据库 | 第132页 |
4.4.2 建立理论的step-wise母离子列表 | 第132-133页 |
4.4.3 优化母离子质量宽度 | 第133-1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5章 基于二维液相色谱-质谱的多基原钩藤中生物碱的系统表征和比较 | 第136-16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37-139页 |
5.1.1 仪器及试剂 | 第137-139页 |
5.1.2 植物采集 | 第139页 |
5.1.3 样品制备 | 第139页 |
5.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构建 | 第139-144页 |
5.2.1 第二维色谱柱筛选 | 第139-140页 |
5.2.2 第一维色谱柱筛选 | 第140-142页 |
5.2.3 第一、二维色谱方法优化 | 第142-144页 |
5.3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评价 | 第144-147页 |
5.3.1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理论峰容量 | 第145页 |
5.3.2 离线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正交性评价 | 第145-147页 |
5.4 第一维分段样品制备 | 第147-148页 |
5.4.1 第一维色谱方法重现性考察 | 第147-148页 |
5.4.2 第一维分段样品制备 | 第148页 |
5.5 第二维UHPLC/LTQ-Orbitrap质谱分析 | 第148-149页 |
5.5.1 第二维色谱方法 | 第148-149页 |
5.5.2 基于step-wise母离子列表的栅状MDF过滤扫描 | 第149页 |
5.6 多基原钩藤中生物碱的系统表征和鉴定 | 第149-157页 |
5.6.1 四步结构解析策略的建立 | 第149-151页 |
5.6.2 多基原钩藤中生物碱的系统鉴定 | 第151-157页 |
5.7 多基原钩藤中生物碱成分的系统比较 | 第157-162页 |
5.7.1 多基原钩藤中主要量丰生物碱的比较 | 第158-159页 |
5.7.2 多基原钩藤中所有生物碱的系统比较 | 第159-16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6章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多基原钩藤比较和鉴定 | 第163-184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63-165页 |
6.1.1 仪器及试剂 | 第163-164页 |
6.1.2 植物采集 | 第164页 |
6.1.3 样品制备 | 第164页 |
6.1.4 UPLC/Q-TOF方法 | 第164-165页 |
6.2 UPLC/Q-TOF-MSE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65-167页 |
6.2.1 色谱柱筛选及色谱方法优化 | 第165-166页 |
6.2.2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166-167页 |
6.3 多批次多基原钩藤样品的UPLC/Q-TOFMSE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167-168页 |
6.3.1 UPLC/Q-TOFMSE数据采集 | 第167-168页 |
6.3.2 基于ProgenesisQI软件的数据处理 | 第168页 |
6.4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多基原钩藤比较 | 第168-176页 |
6.4.1 多基原钩藤的化学轮廓比较 | 第168-172页 |
6.4.2 市售钩藤的植物基原分析 | 第172-176页 |
6.5 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中药钩藤植物基原判别 | 第176-182页 |
6.5.1 SVM模型的建立-基于栅状MDF的变量筛选 | 第176-177页 |
6.5.2 SVM模型的建立-区分中药钩藤五个来源植物 | 第177-179页 |
6.5.3 SVM模型的建立-判别市售中药钩藤的植物基原 | 第179-18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8页 |
附录 | 第198-304页 |
致谢 | 第304-30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06-3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