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负载型Ni-W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柴油脱硫技术第11-13页
        1.2.1 非加氢脱硫技术第11-13页
            1.2.1.1 生物脱硫技术第11页
            1.2.1.2 氧化脱硫技术第11-12页
            1.2.1.3 萃取脱硫技术第12页
            1.2.1.4 吸附脱硫技术第12-13页
        1.2.2 加氢脱硫技术第13页
    1.3 加氢脱硫催化剂第13-19页
        1.3.1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第13-14页
        1.3.2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载体第14-17页
            1.3.2.1 单组分载体第14-16页
            1.3.2.2 复合多元氧化物载体第16-17页
        1.3.3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改性助剂第17-18页
        1.3.4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改性金属第18-19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的设计与制备第20-34页
    2.1 实验原料、主要设备和仪器第20-21页
        2.1.1 实验原料第20-21页
        2.1.2 实验仪器第21页
    2.2 复合载体的制备第21-22页
        2.2.1 γ-Al_2O_3载体制备第21页
        2.2.2 Zr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第21页
        2.2.3 Si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第21-22页
        2.2.4 TiO_2-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第22页
    2.3 催化剂的制备第22页
        2.3.1 载体吸水率的测定第22页
        2.3.2 催化剂的成型第22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2-23页
        2.4.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BET)第22-23页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3页
        2.4.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23页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3页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23-25页
        2.5.1 评价装置第23-24页
        2.5.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第24-25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2.6.1 复合载体的表征第25-26页
            2.6.1.1 XRD表征第25-26页
            2.6.1.2 BET表征第26页
        2.6.2 催化剂的表征第26-29页
            2.6.2.1 XRD表征第26-27页
            2.6.2.2 BET表征第27页
            2.6.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27-29页
    2.7 不同TiO_2含量对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第29-33页
        2.7.1 复合载体的制备第29页
        2.7.3 催化剂的制备第29页
        2.7.4 催化剂的表征第29-31页
            2.7.4.1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XRD表征第29-30页
            2.7.4.2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BET表征第30-31页
            2.7.4.3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SEM表征第31页
        2.7.5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活性第31-33页
    2.8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金属负载量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第34-42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5页
        3.2.1 实验药品第34页
        3.2.2 载体的处理第34页
        3.2.3 浸渍液的配置第34页
        3.2.4 催化剂的制备第34-35页
    3.3 不同金属负载量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第35-39页
        3.3.1 XRD分析结果第35页
        3.3.2 BET表征分析第35-37页
        3.3.3 H_2-TPR表征分析第37-38页
        3.3.4 SEM表征分析第38-39页
    3.4 不同金属负载量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稀土金属改性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第42-54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4.2.1 实验药品第42-43页
        4.2.2 载体的处理第43页
        4.2.3 催化剂的制备第43页
    4.3 稀土金属改性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分析第43-46页
        4.3.1 XRD表征分析第43-44页
        4.3.2 BET表征分析第44-45页
        4.3.3 H_2-TPR表征分析第45-46页
    4.4 不同稀土金属改性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46-48页
    4.5 La助剂添加量对Ni-W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第48-52页
        4.5.1 复合载体的制备第48页
        4.5.3 催化剂的制备第48-49页
        4.5.4 催化剂的表征第49-50页
            4.5.4.1 XRD表征分析第49页
            4.5.4.2 BET表征分析第49-50页
        4.5.5 不同La含量改性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0-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的反应工艺条件优化第54-62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5.2.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4页
        5.2.2 工艺操作条件的考察第54-55页
            5.2.2.1 反应温度的考察第54页
            5.2.2.2 反应压力的考察第54-55页
            5.2.2.3 氢油比的考察第55页
            5.2.2.4 液时空速的考察第55页
        5.2.3 催化剂反应稳定性的考察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5.3.1 反应温度对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5.3.2 反应压力对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第56-58页
        5.3.3 氢油比对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5.3.4 液时空速对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的影响第59-60页
    5.4 Ni-W-La/TiO_2-Al_2O_3催化剂反应稳定性的考察第60-61页
    5.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本文创新点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小试研究
下一篇:液态金属基和硅橡胶基热界面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