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小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2-22页 |
1.1 贫血及抗贫血药概况 | 第12-15页 |
1.1.1 造成贫血的原因 | 第12页 |
1.1.2 铁代谢及其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 第12页 |
1.1.3 贫血的分类 | 第12-13页 |
1.1.3.1 缺铁性贫血 | 第12页 |
1.1.3.2 炎症性贫血 | 第12-13页 |
1.1.3.3 失血性贫血 | 第13页 |
1.1.4 易患贫血的人群 | 第13-14页 |
1.1.4.1 女性 | 第13页 |
1.1.4.2 儿童 | 第13-14页 |
1.1.5 贫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 第14-15页 |
1.2 多糖铁复合物补铁剂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多糖铁复合物补铁剂 | 第15页 |
1.2.2 多糖铁复合物的药理作用 | 第15页 |
1.2.3 多糖铁复合物的临床应用 | 第15-16页 |
1.3 微丸简介 | 第16-19页 |
1.3.1 微丸的特点 | 第16页 |
1.3.2 常见的微丸种类 | 第16-17页 |
1.3.2.1 骨架型微丸 | 第16-17页 |
1.3.2.2 膜控型微丸 | 第17页 |
1.3.2.3 膜控与骨架型相结合的微丸 | 第17页 |
1.3.3 微丸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3.3.1 热熔挤出法制丸 | 第17页 |
1.3.3.2 冷凝制粒法 | 第17-18页 |
1.3.3.3 冻干制粒法 | 第18页 |
1.3.3.4 离心造粒法 | 第18页 |
1.3.3.5 流化床制丸法 | 第18-19页 |
1.4 胶囊简介 | 第19-20页 |
1.4.1 胶囊概况 | 第19页 |
1.4.2 胶囊壳的种类 | 第19-20页 |
1.4.2.1 明胶胶囊壳 | 第19页 |
1.4.2.2 羟丙甲纤维素胶囊壳 | 第19-20页 |
1.4.2.3 聚丙烯酸树脂胶囊壳 | 第2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玉米淀粉多糖铁肠溶缓释胶囊的处方前研究 | 第22-36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玉米淀粉多糖铁微丸胶囊中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29页 |
2.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2 亚铁离子溶液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3 测定过程 | 第25-26页 |
2.2.4 专属性 | 第26-27页 |
2.2.5 准确度 | 第27页 |
2.2.6 精密度 | 第27-28页 |
2.2.7 线性 | 第28-29页 |
2.3 玉米淀粉多糖铁微丸胶囊中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 第29-33页 |
2.3.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2 邻菲罗啉法测定溶出度实验 | 第30页 |
2.3.3 溶出方法 | 第30页 |
2.3.4 转速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5 介质选择 | 第31-33页 |
2.3.6 介质体积 | 第33页 |
2.3.7 滤膜吸附过滤实验 | 第33页 |
2.4 原辅料相容性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玉米淀粉多糖铁肠溶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 | 第36-56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6-3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37-44页 |
3.2.1 载药层的上药过程 | 第37-38页 |
3.2.1.1 阻滞剂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3.2.1.2 离心造粒法的上药过程 | 第37-38页 |
3.2.2 微丸的质量标准的确定 | 第38-39页 |
3.2.2.1 过筛前微丸的收率 | 第38页 |
3.2.2.2 目标微丸的收率 | 第38页 |
3.2.2.3 目标微丸的堆密度 | 第38页 |
3.2.2.4 目标微丸的硬度 | 第38页 |
3.2.2.5 目标微丸的圆整度 | 第38-39页 |
3.2.3 处方因素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3.1 阻滞剂种类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2 润湿剂的影响 | 第40页 |
3.2.3.3 喷浆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工艺参数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4.1 主机转速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2 喷气压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4.3 喷浆速度的影响 | 第43页 |
3.2.4.4 供粉转速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肠溶缓释微丸的处方研究 | 第44-54页 |
3.3.1 玉米朊与PVPK30的配比 | 第44-46页 |
3.3.2 玉米朊与PVPK30的用量 | 第46-48页 |
3.3.3 隔离层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玉米淀粉多糖铁微丸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 | 第56-66页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6-57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4.2 检查项目 | 第57-60页 |
4.2.1 外观 | 第57页 |
4.2.2 铁含量的检测 | 第57页 |
4.2.3 溶出度的检测 | 第57页 |
4.2.4 游离铁的检测 | 第57-59页 |
4.2.4.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4.2.4.2 样品浓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4.2.5 残留溶剂的检测 | 第59-60页 |
4.2.5.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59-60页 |
4.2.5.2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醇含量 | 第60页 |
4.3 影响因素实验 | 第60-64页 |
4.3.1 高温试验 | 第61页 |
4.3.2 高湿试验 | 第61-62页 |
4.3.3 强光照射试验 | 第62-63页 |
4.3.4 加速试验 | 第63页 |
4.3.5 长期试验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