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交联悬架系统概述 | 第11-14页 |
1.2.1 交联悬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第12-13页 |
1.2.2 交联悬架系统原理 | 第13-14页 |
1.3 交联悬架系统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交联悬架系统单元减振器建模 | 第20-30页 |
2.1 减振器建模方法 | 第20-21页 |
2.2 交联悬架系统单元减振器的结构和原理 | 第21-23页 |
2.3 交联悬架系统单元减振器的特性 | 第23-24页 |
2.4 交联悬架系统单元减振器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2.5 交联悬架系统单元减振器 Simulink 模型及与原减试验对比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交联悬架系统建模及耦连特性分析 | 第30-48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交联悬架系统数学模型 | 第30-35页 |
3.2.1 油液流通方程 | 第31-33页 |
3.2.2 压力方程 | 第33-34页 |
3.2.3 减振单元的输出力 | 第34-35页 |
3.3 交联悬架系统耦连特性分析 | 第35-45页 |
3.3.1 垂直工况(Bounce) | 第35-38页 |
3.3.2 侧倾工况(Roll) | 第38-40页 |
3.3.3 俯仰工况(Pitch) | 第40-43页 |
3.3.4 扭转工况(Warp)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4章 交联悬架系统耦连特性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分析 | 第48-64页 |
4.1 路面不平度数值模拟 | 第48-54页 |
4.1.1 单轮路面不平度数值模型 | 第48-50页 |
4.1.2 四轮路面不平度数值模型 | 第50-54页 |
4.2 整车振动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4.3 交联悬架系统模型与整车模型的集成 | 第55-58页 |
4.4 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58-59页 |
4.5 交联悬架系统耦连特性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交联悬架系统耦连特性对车辆姿态、车身受力影响分析 | 第64-74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整车动力学建模 | 第64-68页 |
5.3 交联悬架系统耦连特性对车辆姿态、车身受力影响分析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