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3-15页 |
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学术经历简介 | 第15-17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媒介文化殖民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技术拓殖文化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符号拓殖视觉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看”的解放:媒介文化政治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后现代文化政治批判 | 第28-41页 |
第一节 后现代认同政治及其限度 | 第28-32页 |
(一) 认同政治的理论主张 | 第28-30页 |
(二) 认同政治的限度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后现代欲望政治及其限度 | 第32-36页 |
(一) 欲望政治的理论主张 | 第32-35页 |
(二) 欲望政治的限度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政治的多维批判 | 第36-41页 |
(一) 差异与同质:资本的双重逻辑 | 第37页 |
(二) 技术与资本:历史的双重变奏 | 第37-39页 |
(三) 符号与规诫:权力的多元形态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重建一种多元文化政治 | 第41-49页 |
第一节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重建一种多元的批判社会理论 | 第42-45页 |
第三节 重建一种多元文化政治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开启重建之门:媒介文化批判理论的生成 | 第49-59页 |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文化研究的遗产 | 第49-51页 |
第二节 英国文化研究的遗产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凯尔纳媒介文化批判理论的特点 | 第54-59页 |
(一) 跨学科的媒介文化研究 | 第54-56页 |
(二) 多元文化性的媒介文化研究 | 第56-57页 |
(三) 超越二元对立的媒介文化观和受众观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重建之一:政治经济学的回归与媒介文化工业批判 | 第59-67页 |
第一节 文化研究的后现代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缺席 | 第59-62页 |
(一) 对抵制的膜拜 | 第60-61页 |
(二) 唯娱乐至上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回到文化政治经济学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媒介文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践 | 第64-67页 |
第六章 重建之二:意识形态的拓展与媒介文化文本批判 | 第67-77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范畴的多维拓展 | 第67-70页 |
(一) 多元文化性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67-68页 |
(二) 形式即意义 | 第68-69页 |
(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方法两种 | 第70-74页 |
(一) 语境化意识形态批判 | 第71-72页 |
(二) 症候式意识形态批判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意识形态批判实践:以“兰博”电影为例 | 第74-77页 |
第七章 重建之三:互联网时代媒介政治的新生与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 | 第77-8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媒介政治的新生 | 第77-79页 |
第二节 批判性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79-82页 |
第三节 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分析框架 | 第82-86页 |
(一) 非透明牲原则 | 第82页 |
(二) 编码和规则 | 第82-83页 |
(三) 受众解码 | 第83-84页 |
(四) 内容和信息 | 第84页 |
(五) 动机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9页 |
一、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的理论特点 | 第86-87页 |
二、凯尔纳媒介文化政治学的问题和启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2-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