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王权国家的形成路径探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9页 |
1.1 孟德斯鸠、伏尔泰对文明的研究 | 第18-21页 |
1.1.1 孟德斯鸠的观点 | 第18-20页 |
1.1.2 伏尔泰的文明观 | 第20-21页 |
1.2 黑格尔、基佐、马克思关于文明与国家的观点 | 第21-25页 |
1.2.1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 | 第21-23页 |
1.2.2 基佐的欧洲文明观 | 第23-24页 |
1.2.3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国家观和文明观 | 第24-25页 |
1.3 斯宾格勒、汤因比关于文明发展逻辑的观点 | 第25-29页 |
1.3.1 斯宾格勒的历史发展时间逻辑 | 第25-27页 |
1.3.2 汤因比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不同文明体的国家产生路径 | 第29-40页 |
2.1 地中海文明体国家产生路径 | 第29-33页 |
2.1.1 尼罗河水系与古埃及国家的形成 | 第29-31页 |
2.1.2 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 | 第31-32页 |
2.1.3 罗马帝国的形成脉络 | 第32-33页 |
2.2 亚细亚文明体国家产生路径 | 第33-36页 |
2.2.1 波斯帝国的形成脉络 | 第33-34页 |
2.2.2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第34-36页 |
2.3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 | 第36-40页 |
2.3.1 大河文明与集中型的社会组织模式 | 第36-38页 |
2.3.2 海洋文明与流散型的社会秩序结构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欧洲的封建化和王权的衰落 | 第40-52页 |
3.1 欧洲封建社会的起步阶段 | 第40-46页 |
3.1.1 欧洲的蛮族化进程 | 第40-42页 |
3.1.2 封建王国的基督教化 | 第42-44页 |
3.1.3 欧洲社会的农业化 | 第44-46页 |
3.2 欧洲文明第一阶段的秩序形态 | 第46-49页 |
3.2.1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秩序 | 第46-47页 |
3.2.2 以庄园和贵族为核心的自治体系 | 第47-48页 |
3.2.3 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分权体系的形成和王权的衰落 | 第49-52页 |
3.3.1 分权系统的构架 | 第49-50页 |
3.3.2 王权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 第50页 |
3.3.3 欧洲文明特性的雏形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贵族权力体系的衰落 | 第52-64页 |
4.1 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其异化 | 第52-56页 |
4.1.1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 第52-54页 |
4.1.2 商品经济的复苏 | 第54-55页 |
4.1.3 城市力量的兴起 | 第55-56页 |
4.2 封建秩序的危机 | 第56-60页 |
4.2.1 传统农业经济的衰退 | 第56-57页 |
4.2.2 贵族地位的没落 | 第57-58页 |
4.2.3 战争与瘟疫 | 第58-60页 |
4.3 崩溃与兴起 | 第60-64页 |
4.3.1 基督教共和秩序的溃败 | 第60-61页 |
4.3.2 王权对教权的驱逐 | 第61-62页 |
4.3.3 百年战争与王权的加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时代巨变与王权国家的形成 | 第64-77页 |
5.1 欧洲原工业化的形成和发展 | 第65-70页 |
5.1.1 工业化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 第65-67页 |
5.1.2 城市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67-68页 |
5.1.3 欧洲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 | 第68-70页 |
5.2 王权的壮大和中央权力的形成 | 第70-73页 |
5.2.1 教皇权威的蜕变 | 第70-71页 |
5.2.2 传统贵族阶级的溃散 | 第71-72页 |
5.2.3 王族之间的混战 | 第72-73页 |
5.3 欧洲王权国家的建立 | 第73-77页 |
5.3.1 “国家至上”思想 | 第73-74页 |
5.3.2 王权国家的诞生和国家组织结构 | 第74-75页 |
5.3.3 王权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变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