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30页 |
1.1 色素的作用及分类 | 第11-12页 |
1.1.1 色素的作用 | 第11页 |
1.1.2 色素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 合成色素的危害 | 第12页 |
1.3 柠檬黄 | 第12-14页 |
1.4 苏丹红 I | 第14-15页 |
1.5 生物传感器 | 第15-18页 |
1.5.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 第15-16页 |
1.5.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16-17页 |
1.5.3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及分类 | 第17-18页 |
1.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 第18-27页 |
1.6.1 SPR 技术的发展 | 第18-19页 |
1.6.2 SPR 生物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6.3 SPR 传感系统的组成 | 第20页 |
1.6.4 SPR 传感器芯片 | 第20-21页 |
1.6.5 SPR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 第21-22页 |
1.6.6 SPR 传感系统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6.7 SPR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23-25页 |
1.6.8 SPR 传感器研究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1.7 FT-SPR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 | 第27-28页 |
1.8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0-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2.1 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2.2.2 柠檬黄的检测 | 第32-35页 |
2.2.2.1 紫外光谱法检测柠檬黄 | 第32-33页 |
2.2.2.2 柠檬黄半抗原的制备 | 第33页 |
2.2.2.3 SPR 传感器检测柠檬黄 | 第33-35页 |
2.2.3 苏丹红 I 与β-CD 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2.2.3.1 芯片处理及修饰 | 第35页 |
2.2.3.2 苏丹红 I 与β-CD 相互作用 | 第35页 |
2.2.3.3 机理探讨 | 第35页 |
2.2.3.4 电化学表征 | 第35-36页 |
2.2.4 芯片再生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3.1 柠檬黄的检测 | 第37-46页 |
3.1.1 紫外光谱检测柠檬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1.2 TE-BSA 偶联物紫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1.3 SPR 生物传感器芯片修饰机理 | 第39-46页 |
3.1.3.1 SPR 生物传感器芯片修饰层厚度的估测 | 第40-41页 |
3.1.3.2 抗体浓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3.1.3.3 pH 值的选择 | 第42页 |
3.1.3.4 SPR 检测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42-44页 |
3.1.3.5 样品检测 | 第44-45页 |
3.1.3.6 干扰实验 | 第45-46页 |
3.2 SPR 生物传感器检测苏丹红 I 与β-CD 相互作用 | 第46-52页 |
3.2.1 SPR 生物传感器芯片的修饰机理 | 第46-47页 |
3.2.2 苏丹红 I 与 SH-β-CD 相互作用 | 第47-49页 |
3.2.3 机理探讨 | 第49-50页 |
3.2.4 芯片表征 | 第50-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