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去除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2页 |
1.2.2 活性炭吸附技术 | 第12-13页 |
1.2.3 膜处理技术 | 第13页 |
1.2.4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 赤泥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赤泥的组成 | 第14页 |
1.3.2 赤泥在多相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4-19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Co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2.2.2 臭氧氧化及改性赤泥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实验 | 第22-23页 |
2.2.3 催化剂对BZF的吸附实验 | 第23-24页 |
2.2.4 催化臭氧分解实验 | 第24页 |
2.2.5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 第24-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1 水中溶解性臭氧浓度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2 水中BZF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3 BZF中间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4 水中PO_4~(3-)和溶解性TOC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5 催化剂活性组分溶出的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26-28页 |
2.4.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 第26页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2.4.3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6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6页 |
2.4.5 固体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Vis) | 第26-27页 |
2.4.6 等电点分析(pHPZC) | 第27-28页 |
3、钴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活性评价 | 第28-40页 |
3.1 钴改性赤泥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35页 |
3.1.1 Plackett-Burman(P-B)法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3.1.2 中心组合设计(CCD)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1.3 响应面分析及验证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3.2 钻改性赤泥催化剂催化活性初探 | 第35-36页 |
3.3 钻改性赤泥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6-39页 |
3.3.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 第36-38页 |
3.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8页 |
3.3.3 固体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Vis)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钴改性赤泥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水中BZF的效能研究 | 第40-56页 |
4.1 Co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 臭氧与催化剂投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水质对Co/RM催化臭氧氧化水中BZF的影响 | 第43-52页 |
4.3.1 溶液pH | 第43-46页 |
4.3.2 无机阴离子 | 第46-51页 |
4.3.3 实际污水 | 第51-52页 |
4.4 催化剂的实用性研究 | 第52-55页 |
4.4.1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 第52-53页 |
4.4.2 金属离子的溶出 | 第53-54页 |
4.4.3 毒性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钻改性赤泥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水中BZF的机理研究 | 第56-91页 |
5.1 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的比例分析 | 第56-63页 |
5.1.1 叔丁醇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2 催化反应中直接反应与间接反应的比例 | 第57-60页 |
5.1.3 臭氧分解及利用效率 | 第60-63页 |
5.2 吸附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5.3 不同Co负载量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 第65-75页 |
5.3.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 第65-67页 |
5.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7-68页 |
5.3.3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8-69页 |
5.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9-74页 |
5.3.5 固体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Vis) | 第74-75页 |
5.4 表面性质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75-78页 |
5.4.1 吸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75页 |
5.4.2 表面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75-76页 |
5.4.3 表面化学官能团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76-78页 |
5.5 BZF中间产物的鉴定与分析 | 第7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个人简介 | 第98-99页 |
导师简介 | 第99-100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