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监视、报警、故障诊断系统论文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研发与应用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页
    1.2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1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现状第11页
    1.3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背景第11-12页
        1.3.1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技术背景第11-12页
        1.3.2 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背景第12页
    1.4 本课题研究任务及意义第12-13页
        1.4.1 研究任务第12页
        1.4.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3-14页
第二章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概述第14-19页
    2.1 项目背景第14-16页
        2.1.1 实验环境第14页
        2.1.2 沙生植物蒸渗观测场说明第14-16页
    2.2 项目意义第16页
    2.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第16页
    2.4 系统功能需求第16-19页
        2.4.1 环境及运行状态监测第17页
        2.4.2 数据采集第17页
        2.4.3 数据存储及访问第17页
        2.4.4 地下水恒位补水第17页
        2.4.5 环境温度控制第17-18页
        2.4.6 降雨量监测第18页
        2.4.7 溢水池液面控制第18页
        2.4.8 故障报警第18页
        2.4.9 折线及柱状对照第18页
        2.4.10 报表输出第18页
        2.4.11 配置工作参数第18页
        2.4.12 系统可靠性第18页
        2.4.13 远程访问第18-19页
第三章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第19-35页
    3.1 系统平台设计第19-22页
        3.1.1 系统硬件平台配置第19-20页
        3.1.2 系统软件平台选择第20-22页
    3.2 系统总体设计第22-24页
        3.2.1 设计原则第22页
        3.2.2 总体结构设计第22-24页
    3.3 通信接口模块设计第24-25页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第25-26页
    3.5 客户端模块设计第26-27页
    3.6 报警模块设计第27页
    3.7 数据库模块设计第27-33页
    3.8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第33-35页
        3.8.1 采集数据预处理第33页
        3.8.2 土壤水分传感器标定第33页
        3.8.3 蒸渗仪蒸腾蒸散量测定原理第33-35页
第四章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开发第35-53页
    4.1 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第35-38页
        4.1.1 软件开发环境第35页
        4.1.2 软件开发工具第35页
        4.1.3 Qt开发环境介绍第35-38页
    4.2 软件开发结构第38-39页
    4.3 通信接口模块开发第39-41页
        4.3.1 与地下水恒位补水控制器通信第39-40页
        4.3.2 与EDA模块进行通信第40-41页
    4.4 数据采集模块开发第41-44页
        4.4.1 地下水恒位补水系统数据采集第41页
        4.4.2 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第41-43页
        4.4.3 降雨数据采集第43页
        4.4.4 环境温度数据采集第43-44页
    4.5 客户端模块开发第44-46页
    4.6 报警模块开发第46-48页
    4.7 数据库模块开发第48-49页
    4.8 数据处理模块开发第49-53页
        4.8.1 采集数据预处理第49-50页
        4.8.2 土壤水分传感器标定第50-52页
        4.8.3 蒸渗仪蒸腾蒸散量测定第52-53页
第五章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用第53-66页
    5.1 荒漠植物蒸渗观测场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场部署第53-58页
    5.2 系统测试及运行监测结果第58-59页
    5.3 软件功能实现介绍第59-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改进第66-69页
    6.1 课题研究总结第66-67页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第73-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谐振式纤毛结构肠道内窥机器人研究
下一篇:海洋可控源电磁甲板监控系统通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