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1-20页
    (一)选题理由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5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选题意义第17-18页
    (四)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8-20页
        1.研究目标第18-19页
        2.研究方法第19页
        3.创新之处第19-20页
一、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第20-34页
    (一)物我为一的整体视角第20-22页
        1.法自然之道乃万物之母第20-21页
        2.“万物与我为一”第21-22页
    (二)“知和曰明”的平衡理念第22-26页
        1.“和曰常”第23-25页
        2.“知和曰明”第25-26页
    (三)知足知止、顺乎自然的实践原则第26-30页
        1.知足故常足,知止故不殆第26-28页
        2.“缘督以为经”的开发原则第28-30页
    (四)自然无为成就“至德之世”的伦理追求第30-34页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第30-31页
        2.自然无为的行为方式第31-32页
        3.“至德之世”——终极生态伦理目标第32-34页
二、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第34-63页
    (一)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独特之处第34-57页
        1.顺物自然型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第35-40页
        2.人道法天道的生态道德演进第40-45页
        3.万物平等的生态理念第45-50页
        4.从生态整体主义出发的实践原则第50-57页
    (二)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局限性第57-63页
        1.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57-58页
        2.忽略了生态环境内部斗争的必然性第58-59页
        3.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第59-60页
        4.片面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成分第60-61页
        5.农耕文明的历史局限性第61-63页
三、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第63-79页
    (一)对我国构建生态伦理体系的理论意义第63-71页
        1.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第63-65页
        2.树立万物齐一的生态价值观第65-66页
        3.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第66-68页
        4.坚持无为之为的开发原则第68-69页
        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第69-71页
    (二)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第71-79页
        1.执政者顺天法道,“无为而治”第72-74页
        2.借鉴“缘督以为经”的开发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第74-75页
        3.加强“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生态理念教育第75-77页
        4.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第77-79页
结语第79-80页
注释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1.参考书目第83-85页
    2.参考文章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性是否可教--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研究
下一篇:颜元伦理思想探微--以反朱子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