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伦理思想探微--以反朱子为视角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伦理思想发端:反朱子缘起 | 第17-21页 |
2.1 颜元其人其书 | 第17-18页 |
2.2 思想发展的必然 | 第18-21页 |
2.2.1 社会生活的总结 | 第18-19页 |
2.2.2 为学三变的经历 | 第19-20页 |
2.2.3 实学思潮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伦理追求:实学习行利济苍生 | 第21-28页 |
3.1 以“三事三物”反朱子“援释入儒” | 第21-23页 |
3.1.1 “以实药其空” | 第22页 |
3.1.2 “以动济其静” | 第22-23页 |
3.2 以“义中之利”反朱子“严辨义利” | 第23-25页 |
3.2.1 “圣人之欲富贵,与凡人同” | 第24页 |
3.2.2 “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 | 第24-25页 |
3.3 以“凡圣同一”反朱子“圣人难为” | 第25-28页 |
3.3.1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 | 第26页 |
3.3.2 “各专一事终身不改,便是圣” | 第26-28页 |
4 人性根据:人性皆善恶由习染 | 第28-35页 |
4.1 以“形性一体”反朱子“性同气异” | 第28-30页 |
4.1.1 “舍形则无性,舍性则无形” | 第29页 |
4.1.2 “浑天地间一性善也” | 第29-30页 |
4.2 以“引蔽习染”反朱子“气质性恶” | 第30-32页 |
4.2.1 “引愈频而蔽愈远” | 第31页 |
4.2.2 “习渐久而染渐深” | 第31-32页 |
4.3 以“践形尽性”反朱子“变化气质” | 第32-35页 |
4.3.1 “尽吾气质之能” | 第33页 |
4.3.2 “尽吾本有之性” | 第33-35页 |
5 道德修养:浮文是戒实行是崇 | 第35-42页 |
5.1 以“动中养性”反朱子“居敬存养” | 第35-37页 |
5.1.1 “时习力行,皆所以治心” | 第36-37页 |
5.1.2 “养身莫善于习动” | 第37页 |
5.2 以“见理于事”反朱子“即物穷理” | 第37-39页 |
5.2.1 “知无体,以物为体” | 第38页 |
5.2.2 “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 第38-39页 |
5.3 以“习行致用”反朱子“知行相离” | 第39-42页 |
5.3.1 “履中蹈和,躬行实践” | 第40页 |
5.3.2 “德性以用而见其醇驳” | 第40-42页 |
6 颜元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2-45页 |
6.1 “学艺进德”有助于革新德育观念 | 第42-43页 |
6.2 “寓知于行”有助于确立道德评价标准 | 第43页 |
6.3 “专门之才”有助于彰显个性培养 | 第43-44页 |
6.4 “实学习行”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4-45页 |
7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