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8-19页 |
2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创新 | 第19页 |
2.1.2 创新精神 | 第19-20页 |
2.1.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21-22页 |
2.2.2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 第22页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2-23页 |
2.2.4 关于创新教育的理论 | 第23-25页 |
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及其特征 | 第25-31页 |
3.1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 第25-28页 |
3.1.1 创新意识的培养 | 第25-26页 |
3.1.2 创新思维的培养 | 第26页 |
3.1.3 创新品质的培养 | 第26-27页 |
3.1.4 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27-28页 |
3.2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特征 | 第28-31页 |
3.2.1 价值导向性 | 第28页 |
3.2.2 激励性 | 第28-29页 |
3.2.3 自觉性 | 第29页 |
3.2.4 超越性 | 第29页 |
3.2.5 批判性 | 第29-31页 |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31-43页 |
4.1 调查问卷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4.1.1 调查问卷对象 | 第31-3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4.2 调查问卷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33-39页 |
4.2.1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 | 第33-38页 |
4.2.2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4.3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9-43页 |
4.3.1 思想观念落后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学习和生活方式单一化的影响 | 第40页 |
4.3.3 责任意识和创新价值认识不足的影响 | 第40页 |
4.3.4 教育环境复杂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5 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不够的影响 | 第42页 |
4.3.6 同辈群体带动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 | 第43-53页 |
5.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3-46页 |
5.1.1 注重世界观教育 | 第43-44页 |
5.1.2 注重政治观教育 | 第44-45页 |
5.1.3 注重人生观教育 | 第45-46页 |
5.2 实施创新型教育教学 | 第46-48页 |
5.2.1 更新创新观念 | 第46页 |
5.2.2 优化课程结构 | 第46-47页 |
5.2.3 优化教育内容 | 第47-48页 |
5.3 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 第48-50页 |
5.3.1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 第48-49页 |
5.3.2 注重启发式教学 | 第49页 |
5.3.3 注重实践教育 | 第49-50页 |
5.4 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 | 第50-53页 |
5.4.1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 第50-51页 |
5.4.2 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 第51-52页 |
5.4.3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
附录B: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