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网络直播概述 | 第18-24页 |
2.1 网络直播的涵义及特点 | 第18-22页 |
2.1.1 网络直播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2 网络直播的特点 | 第19-22页 |
2.2 网络直播与微博、微信、QQ的主要区别 | 第22-24页 |
2.2.1 网络直播与微博的主要区别 | 第22-23页 |
2.2.2 网络直播与微信的区别 | 第23页 |
2.2.3 网络直播与QQ的区别 | 第23-24页 |
3 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 | 第24-27页 |
3.1 网络直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 | 第24页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网络直播建设 | 第24-25页 |
3.3 积极健康的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 第25-27页 |
4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 第27-41页 |
4.1 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4.1.2 调查对象、过程及数据收集 | 第27-28页 |
4.1.3 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情况 | 第28-30页 |
4.1.4 网络直播使用态度 | 第30-32页 |
4.2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2-34页 |
4.2.1 增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 第32页 |
4.2.2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 | 第32-33页 |
4.2.3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 第33-34页 |
4.2.4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 第34页 |
4.3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4-37页 |
4.3.1 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控性 | 第34-35页 |
4.3.2 消解了传统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 第35-36页 |
4.3.3 弱化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性 | 第36页 |
4.3.4 影响了大学生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的良好形成 | 第36-37页 |
4.4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4.4.1 网络直播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4.4.2 网络直播的商业化气息严重,平台自我约束力不够 | 第38页 |
4.4.3 高校对网络直播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 | 第38-39页 |
4.4.4 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应用网络直播的认识程度不足 | 第39页 |
4.4.5 大学生应对网络直播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 | 第39-41页 |
5 应用网络直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1-48页 |
5.1 完善网络直播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直播环境管控 | 第41-43页 |
5.1.1 着手国家宏观层面的立法保障 | 第41-42页 |
5.1.2 加强网络直播平台的运行监管 | 第42页 |
5.1.3 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体制 | 第42-43页 |
5.2 发挥高校推进网络直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 第43-45页 |
5.2.1 重视网络直播在大学生群体传播现状 | 第43-44页 |
5.2.2 促进高校与直播平台达成共识 | 第44页 |
5.2.3 组建高校网络直播队伍,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 | 第44-45页 |
5.3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直播应用的教育和引导 | 第45-48页 |
5.3.1 加强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引导 | 第45-46页 |
5.3.2 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 第46页 |
5.3.3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 第46-48页 |
6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A | 第53-54页 |
附录B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