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0-21页 |
2.3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2.4 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土壤和芒萁体内稀土含量 | 第24-38页 |
3.1 标准样品测定与参考值比较 | 第24-25页 |
3.2 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 | 第25-27页 |
3.3 芒萁体内稀土元素含量 | 第27-33页 |
3.4 芒萁稀土含量与土壤稀土含量和芒萁生物量的关系 | 第33-35页 |
3.5 讨论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芒萁对稀土元素的净化效应 | 第38-48页 |
4.1 芒萁对稀土元素的转移系数 | 第38-40页 |
4.2 芒萁对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 | 第40-43页 |
4.3 芒萁对稀土元素的积累量 | 第43-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刈割后芒萁的更新与模拟 | 第48-58页 |
5.1 刈割后芒萁的更新 | 第48-51页 |
5.2 刈割后芒萁的更新模拟 | 第51-56页 |
5.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5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