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9-38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1.1 前言 | 第19-20页 |
1.1.2 TET家族的特征 | 第20-22页 |
1.1.3 5-m C与 5-hm C的关系: | 第22-23页 |
1.1.4 TETs介导的DNA去甲基化的潜在机制 | 第23-24页 |
1.1.5 5-m C、5-hm C和TET家族在人血液恶性肿瘤中的研究 | 第24-27页 |
1.1.6 血液恶性肿瘤的DNA甲基化修饰 | 第27页 |
1.1.7 结论和展望 | 第27-2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8页 |
第二章 人类红系终末分化中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动态变化 | 第38-52页 |
2.1 前言 | 第38-41页 |
2.1.1 红系分化进程中的调控机制 | 第38-39页 |
2.1.2 基因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2.1.3 本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 第40-4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2.3.1 人类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细胞内基因呈现累积性去甲基化变化 | 第46-47页 |
2.3.2 红系终末分化进程中特定分化阶段细胞基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2.3.3 人类红系终末分化特定阶段基因甲基化改变发生位置分析 | 第48-49页 |
2.3.4 红系终末分化进程中发生甲基化改变的基因的分析 | 第49-50页 |
2.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TET3在人类红系分化中的功能研究 | 第52-80页 |
3.1 前言 | 第52-54页 |
3.1.1 基因甲基化状态的调节机制 | 第52-53页 |
3.1.2 基因甲基化对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53-54页 |
3.1.3 本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 第5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4-5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7-6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7-76页 |
3.3.1 TET家族在人类红系分化进程中的表达 | 第67-68页 |
3.3.2 用携带sh RNA的慢病毒进行TET3敲低实验 | 第68-69页 |
3.3.3 TET3敲低对红系早期分化无明显影响 | 第69-71页 |
3.3.4 TET3敲低使人类红系终末分化延迟 | 第71-72页 |
3.3.5 TET3敲低使红系分化至脱核阶段脱核减少 | 第72-73页 |
3.3.6 TET3敲低后双核或多核细胞出现增多 | 第73-74页 |
3.3.7 TET3敲低后引起的双核或多核细胞只出现在poly和ortho期 | 第74-75页 |
3.3.8 TET3敲低后使增殖减少 | 第75页 |
3.3.9 TET3敲低促进人类红系分化进程中出现凋亡 | 第75-76页 |
3.4 讨论 | 第76-80页 |
第四章 TET3在人类红系终末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80-127页 |
4.1 前言 | 第80-83页 |
4.1.1 正常红系终末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 | 第80页 |
4.1.2 细胞核形态改变机制 | 第80-81页 |
4.1.3 RNA-seq分析及其意义 | 第81页 |
4.1.4 ATAC-seq分析及其意义 | 第81-82页 |
4.1.5 本研究的成果及意义 | 第82-8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3-10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3-8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6-10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07-124页 |
4.3.1 分选红系终末分化过程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 | 第107-108页 |
4.3.2 质谱检测各特定阶段有核红细胞 5-m C和 5-hm C | 第108-109页 |
4.3.3 分选各期有核红细胞提取RNA并进行质量分析 | 第109-110页 |
4.3.4 应用生物信息学对转录组变化进行分析的步骤 | 第110-111页 |
4.3.5 应用生物信息学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 第111页 |
4.3.6 TET3敲低主要影响红系终末分化晚期阶段的基因表达 | 第111-112页 |
4.3.7 TET3敲低后KLHDC8B的表达下降 | 第112-114页 |
4.3.8 构建KLHDC8B sh RNA载体并敲低KLHDC8B表达 | 第114-115页 |
4.3.9 KLHDC8B敲低后红系终末分化晚期表型与TET3敲低一致 | 第115-117页 |
4.3.10 构建KLHDC8B过表达载体并在TET3敲低后过表达KLHDC8B | 第117-118页 |
4.3.11 过表达KLHDC8B可以补救TET3敲低引起的细胞双核或多核现象 | 第118-120页 |
4.3.12 TET3敲低不影响KLHDC8B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 第120-122页 |
4.3.13 TET3敲低后对染色质可接近性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4.4 讨论 | 第124-127页 |
第五章 Tet3功能的体内验证 | 第127-141页 |
5.1 前言 | 第127-128页 |
5.1.1 小鼠体内实验及Cre鼠的意义 | 第127页 |
5.1.2 Tet3体内功能研究进展 | 第127-128页 |
5.1.3 本研究的进展及意义 | 第12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8-12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29-13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31-139页 |
5.3.1 小鼠体内红系终末分化进程中出现基因去甲基化的变化趋势 | 第131-132页 |
5.3.2 小鼠体内调控基因去甲基化的基因的表达 | 第132-133页 |
5.3.3 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的建立 | 第133-135页 |
5.3.4 Epor-GFP-Cre Tet3条件性敲除小鼠在正常情况下造血不受影响 | 第135-136页 |
5.3.5 Tet3 CKO鼠在应激情况下造血恢复减缓 | 第136-137页 |
5.3.6 Tet3 CKO鼠在应激情况下脾脏代偿高于WT鼠 | 第137-138页 |
5.3.7 Tet3 CKO鼠在应激情况下出现骨髓红系发育异常 | 第138-139页 |
5.4 后续实验计划 | 第139-140页 |
5.5 讨论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全文总结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附录 | 第149-1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