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制鞋工业论文--服装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服装人体工程学论文

调整型服装舒适性相关因素和生理功能研究

目录第5-18页
摘要第18-20页
ABSTRACT第20-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59页
    1.1 介绍第23-26页
        1.1.1 调整型服装结构发展过程第23-26页
        1.1.2 对身体产生调整作用的服装种类第26页
    1.2 调整型服装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45页
        1.2.1 国内外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概况第28-32页
            1.2.1.1 有关服装压迫舒适性的早期研究(1930-1990年)第28-29页
            1.2.1.2 有关服装压力舒适性的近期研究(1990-2009年)第29-31页
            1.2.1.3 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方法第31-32页
        1.2.2 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的热点问题第32-41页
            1.2.2.1 舒适阈值的确定第32-34页
            1.2.2.2 服装压力舒适性影响因素第34-36页
            1.2.2.3 服装压对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第36-39页
            1.2.2.4 预测模型建立第39-41页
        1.2.3 国内外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概况第41-45页
            1.2.3.1 服装热湿舒适性主要研究内容第42页
            1.2.3.2 服装热湿舒适性的人体实验第42页
            1.2.3.3 人体着装热湿舒适性模型研究进展与现状第42-45页
    1.3 调整型服装研究总结第45-47页
        1.3.1 研究方法综述第45页
        1.3.2 存在的问题第45-47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第47页
    1.5 本课题研究方法第47-49页
    1.6 论文逻辑结构第49-51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51-59页
第二章 调整型内衣压力客观测量和主观舒适判别第59-87页
    2.1 介绍第59-62页
        2.1.1 本章服装压研究方法介绍第59页
        2.1.2 服装压客观测试系统研发第59-60页
        2.1.3 皮肤刺激和感受系统第60-62页
    2.2 实验部分第62-68页
        2.2.1 受试者第62-63页
        2.2.2 调整型内衣第63-67页
        2.2.3 测试仪器第67页
        2.2.4 实验框架设计第67-68页
    2.3 调整型内衣服装压客观测量第68-75页
        2.3.1 调整型内衣客观压力测量点确定第69-71页
        2.3.2 调整型内衣客观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1-74页
            2.3.2.1 调整型内衣客观压力与时间的关系第71-72页
            2.3.2.2 调整型内衣压力与运动姿势的关系第72-74页
            2.3.2.3 调整型内衣客观压力影响因素分析第74页
        2.3.3 调整型内衣客观压力与服装宽裕量的关系第74-75页
    2.4 调整型内衣主观压迫感研究第75-83页
        2.4.1 主观穿着试验介绍第75-77页
        2.4.2 调整型内衣压迫感主观实验第77-83页
            2.4.2.1 压迫感、美感与时间的关系第77-79页
            2.4.2.2 塑身衣总体压感与具体部位压感间的关系第79-83页
        2.4.3 主观压迫感实验结论第83页
    2.5 结论第83-85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三章 面料机械性能对客观压力的影响分析第87-106页
    3.1 影响服装客观压力的因素第87页
    3.2 面料性能测试方案第87-89页
    3.3 具体测试方法第89-93页
        3.3.1 面料第89-92页
        3.3.2 测试性能和仪器第92页
        3.3.3 测试原则第92-93页
    3.4 实验结果分析第93-102页
        3.4.1 常规结构测试第93-94页
        3.4.2 面料的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能第94-101页
            3.4.2.1 拉伸和剪切性能第94-95页
            3.4.2.2 弯曲和压缩性能第95-97页
            3.4.2.3 表面性能第97-98页
            3.4.2.4 双向拉伸第98-100页
            3.4.2.5 起拱力学第100-101页
        3.4.3 面料压力性能测试第101-102页
    3.5 面料机械力学性能与客观压力相关性分析第102-103页
    3.6 结论第103-104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第四章 调整型内衣人体着装热湿舒适性模型研究第106-125页
    4.1 着装人体热调节模型第106-108页
    4.2 模型描述与方法第108-115页
        4.2.1 Fiala人体热调节模型第108-109页
        4.2.2 人体组织生物传热方程第109-111页
        4.2.3 代谢产热第111-112页
        4.2.4 模型的边界条件第112-115页
        4.2.5 数值解程序第115页
    4.3 实验测试第115-11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17-121页
    4.5 结论第121-123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第五章 调整型内衣压力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第125-155页
    5.1 服装压对人体机能影响研究介绍第125-126页
    5.2 实验介绍第126-135页
        5.2.1 受试者介绍第126-127页
        5.2.2 实验用调整型内衣介绍第127-131页
        5.2.3 实验测试仪器第131-132页
        5.2.4 实验框架设计第132-133页
        5.2.5 实验方法和原则第133-135页
    5.3 调整型内衣压力对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第135-145页
        5.3.1 服装压力对人体心率的影响第135-136页
        5.3.2 服装压力对人体呼吸率的影响第136-138页
        5.3.3 服装压力对人体摄氧量和代谢当量的影响第138-141页
        5.3.4 服装压力对人体每分通气量的影响第141-142页
        5.3.5 服装压力对人体呼吸交换率的影响第142-143页
        5.3.6 服装压力对相对摄氧量(VO_2)的影响第143-145页
    5.4 人体各受压点与呼吸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145-149页
        5.4.1 静止状态时压力与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45-147页
        5.4.2 运动状态时压力与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47-148页
        5.4.3 结束运动后压力与各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48-149页
    5.5 结论第149-151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51-155页
第六章 新型功能性调整内衣研发第155-181页
    6.1 介绍第155-156页
    6.2 新型功能性调整内衣—缓压瘦身衣研发方法第156-157页
    6.3 新型功能性调整内衣研发过程第157-178页
        6.3.1 受试者选择第157-159页
        6.3.2 调整型内衣原型研究第159-165页
            6.3.2.1 石膏法实验原理和方法第159-160页
            6.3.2.2 石膏法实验步骤第160-163页
            6.3.2.3 拓样展开第163-165页
        6.3.3 原型上的运动松量——人体态测量研究第165-168页
            6.3.3.1 恒温条件下标记网格线第165页
            6.3.3.2 测量横纵向体态变化第165页
            6.3.3.3 计算体态变化率第165-168页
        6.3.4 常见调整型内衣结构分析第168-171页
        6.3.5 缓压功能性调整内衣结构设计与面料选择第171-176页
            6.3.5.1 缓压功能性调整内衣结构设计第171-174页
            6.3.5.2 缓压功能性调整内衣面料选择第174-176页
        6.3.6 缓压功能性调整内衣主客观压力评价第176-178页
    6.4 结论第178-180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80-181页
第七章 新型功能性调整内衣生理功能评价第181-214页
    7.1 介绍第181页
    7.2 实验介绍第181-189页
        7.2.1 受试者介绍第181-184页
        7.2.2 实验测试仪器第184-185页
        7.2.3 实验框架介绍第185-186页
        7.2.4 实验方法和原则第186-189页
    7.3 实验结果第189-209页
        7.3.1 人体三维尺寸组间对比分析第189-192页
            7.3.1.1 上肢围度变化第190-191页
            7.3.1.2 躯干部围度变化第191-192页
            7.3.1.3 下肢围度变化第192页
        7.3.2 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组间对比分析第192-209页
            7.3.2.1 体重和BMI指数(Weight & BMI)第192-196页
            7.3.2.2 体脂肪率(Body Fat)第196-199页
            7.3.2.3 肌肉重量(Muscle Mass)第199-201页
            7.3.2.4 水分率和内脏脂肪指数(Body Water & Visceral Fat)第201-203页
            7.3.2.5 心率(Heart Rate)第203-205页
            7.3.2.6 摄氧量和代谢当量(Oxygen Uptake & Metabolic Equivalent)第205-209页
    7.4 结论第209-211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211-214页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214-219页
    8.1 研究结论第214-216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16-218页
    8.3 不足与展望第218-219页
致谢第219-221页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21-224页
附录Ⅱ:面料的机械力学性能第224-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酶解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结构及在肉糜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能质量智能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