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操纵稳定性的汽车悬架稳健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课题提出第15-16页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6-25页
        1.2.1 悬架 KnC 特性第16-18页
        1.2.2 操纵稳定性分析第18-19页
        1.2.3 操纵稳定性评价第19-20页
        1.2.4 稳健性设计第20-25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25-27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论文结构第26页
        1.3.3 论文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悬架KnC 特性概述及定性分析第27-39页
    2.1 悬架系统K 特性分析第27-34页
        2.1.1 前束角随轮跳变化特性第27-28页
        2.1.2 外倾角、轮距随轮跳变化特性第28-30页
        2.1.3 轴距变化特性及轴转向第30-31页
        2.1.4 主销内倾角及滑磨半径第31-32页
        2.1.5 主销后倾角与后倾拖距第32页
        2.1.6 Ackerman 转向第32-33页
        2.1.7 前后悬架纵倾中心第33-34页
    2.2 悬架系统C 特性第34-36页
        2.2.1 垂直力特性第34-35页
        2.2.2 侧向力特性第35-36页
        2.2.3 纵向力特性第36页
        2.2.4 回正力矩特性第36页
    2.3 悬架KnC 特性总结第36-37页
    2.4 悬架KnC 特性试验及虚拟仿真第37页
        2.4.1 悬架KnC 特性试验第37页
        2.4.2 悬架KnC 特性虚拟仿真第37页
    2.5 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悬架模型及整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39-67页
    3.1 悬架系统的建立第39-43页
    3.2 悬架系统模型验证第43-50页
        3.2.1 平行轮跳试验第43-45页
        3.2.2 反向轮跳试验第45-46页
        3.2.3 同向侧向力试验第46-48页
        3.2.4 反向侧向力试验第48页
        3.2.5 同向纵向力试验第48-50页
    3.3 悬架系统特性分析第50-56页
        3.3.1 前麦弗逊悬架特性分析第50-51页
        3.3.2 后扭转梁悬架特性分析第51-56页
    3.4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56-61页
        3.4.1 整车质量惯量试验第56-57页
        3.4.2 悬架系统及转向系统试验第57-58页
        3.4.3 轮胎系统第58-61页
    3.5 整车模型的验证第61-65页
        3.5.1 稳态回转试验第61-62页
        3.5.2 方向盘角阶跃试验第62页
        3.5.3 方向盘角脉冲试验第62-63页
        3.5.4 蛇行试验第63-64页
        3.5.5 On Center 中心区转向试验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稳健性设计理论第67-83页
    4.1 稳健性设计的提出第67-68页
    4.2 近似模型的应用第68-71页
    4.3 稳健性设计方法第71-82页
        4.3.1 田口稳健性设计第71-75页
        4.3.2 双响应面稳健性设计第75-77页
        4.3.3 多目标稳健性设计第77-81页
        4.3.4 6 sigma 稳健性设计第81-82页
    4.4 稳健性优化结果验证第82页
    4.5 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稳健性优化第83-105页
    5.1 概述第83-84页
    5.2 操纵稳定性评价体系第84-89页
        5.2.1 双移线道路标准第84-85页
        5.2.2 蛇行移线道路标准第85页
        5.2.3 闭环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第85-89页
    5.3 操纵稳定性稳健性优化第89-102页
        5.3.1 整车模型集成第89-90页
        5.3.2 优化参数显著性分析第90-94页
        5.3.3 田口稳健性设计第94-100页
        5.3.4 双响应面法稳健性设计第100-102页
    5.4 蒙特卡罗验证第102页
    5.5 小结第102-105页
第6章 悬架系统稳健性优化第105-123页
    6.1 悬架模型集成第105-108页
    6.2 悬架运动学特性稳健性优化第108-116页
        6.2.1 硬点灵敏度分析第108-109页
        6.2.2 硬点稳健性优化因素设置第109页
        6.2.3 硬点优化目标及约束第109-110页
        6.2.4 悬架运动学特性近似模型第110-112页
        6.2.5 优化算法第112页
        6.2.6 优化结果第112-113页
        6.2.7 优化结果检验第113-116页
    6.3 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稳健性优化第116-122页
        6.3.1 衬套刚度灵敏度分析第116-117页
        6.3.2 衬套刚度稳健性优化因素设置第117-118页
        6.3.3 衬套刚度优化目标及约束第118页
        6.3.4 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近似模型第118-119页
        6.3.5 优化算法第119页
        6.3.6 优化结果第119-121页
        6.3.7 优化结果检验第121-122页
    6.4 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3-124页
    7.2 研究展望第124-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页
    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经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维修程度的数控机床可靠性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