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 第14-15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 | 第17-27页 |
2.1 概况 | 第17-20页 |
2.2 岩石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7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7-46页 |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 | 第27-29页 |
3.2 三级层序及体系域识别、划分依据与特征 | 第29-46页 |
第4章 下白垩统主要岩石、岩相、沉积构造及测井相分析 | 第46-60页 |
4.1 岩性、岩相特征 | 第46-52页 |
4.2 原生沉积构造 | 第52-56页 |
4.3 测井相研究 | 第56-60页 |
第5章 下白垩统沉积相特征 | 第60-72页 |
5.1 曲流河三角洲相 | 第60-65页 |
5.2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65-69页 |
5.3 湖泊相 | 第69-72页 |
第6章 单井相分析 | 第72-94页 |
6.1 周18 井单井相分析 | 第72-78页 |
6.2 周参12 井单井相分析 | 第78-87页 |
6.3 周参11 井单井相分析 | 第87-94页 |
第7章 沉积相时空展布与演化特征 | 第94-120页 |
7.1 谭庄-沈丘凹陷早白垩世地震相特征与沉积相转换 | 第94-103页 |
7.2 砂岩、砾岩发育的沉积相指相意义 | 第103-105页 |
7.3 砂岩+砾岩/地层比率与沉积相指相意义 | 第105-107页 |
7.4 泥岩厚度、颜色分区与沉积相指相意义 | 第107-111页 |
7.5 谭庄-沈丘凹陷早白垩世沉积相分布与亚、微相组合 | 第111-118页 |
7.6 早白垩世谭庄-沈丘凹陷沉积相时空演化规律 | 第118-120页 |
第8章 有利区带评价 | 第120-133页 |
8.1 谭庄-沈丘凹陷圈闭发育特征 | 第120页 |
8.2 谭庄-沈丘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 第120-130页 |
8.3 谭庄-沈丘凹陷有利区带评价 | 第130-133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附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