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9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层序地层学 | 第11-17页 |
1.2.2 古地貌恢复 | 第17-19页 |
1.2.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数据使用情况和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6-29页 |
1.5.1 主要成果 | 第26-27页 |
1.5.2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6页 |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9-31页 |
2.2 研究区地层 | 第31-36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 | 第36-57页 |
3.1 层序划分的原则 | 第36页 |
3.2 层序划分与界面特征 | 第36-45页 |
3.2.1 二级层序 | 第38-40页 |
3.2.2 三级层序 | 第40-45页 |
3.3 层序结构和体系域组成 | 第45-46页 |
3.4 单井和连井层序分析 | 第46-57页 |
3.4.1 单井层序分析 | 第46-51页 |
3.4.2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 第51-57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57-89页 |
4.1 沉积体系特征 | 第57-71页 |
4.1.1 浪控滨岸沉积体系 | 第58-61页 |
4.1.2 泻湖-潮坪沉积体系 | 第61-65页 |
4.1.3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65-67页 |
4.1.4 扇三角洲体系 | 第67-69页 |
4.1.5 碳酸盐岩局限台地 | 第69-70页 |
4.1.6 混积滨岸 | 第70-71页 |
4.2 单井沉积体系分析 | 第71-77页 |
4.3 连井沉积体系分析 | 第77-85页 |
4.4 主要层序-体系域内的沉积体系展布 | 第85-89页 |
4.4.1 SQ1 层序沉积体系展布 | 第85-87页 |
4.4.2 SQ2 层序水进早期沉积体系展布 | 第87页 |
4.4.3 SQ3 层序中泥岩段沉积期沉积体系展布 | 第87-88页 |
4.4.4 沉积体系发育和演化 | 第88-89页 |
第5章 沉积体系展布的控制因素 | 第89-101页 |
5.1 塔北隆起相对海平面变化 | 第89-93页 |
5.2 塔北隆起主要层序的古地貌 | 第93-96页 |
5.2.1 古地貌的恢复方法 | 第94页 |
5.2.2 主要层序沉积期古地貌特征 | 第94-96页 |
5.3 物源体系分析 | 第96-98页 |
5.4 SQ1 和SQ2 早期沉积模式 | 第98-101页 |
5.4.1 SQ1 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 | 第98-99页 |
5.4.2 SQ2 层序早期沉积体系发育模式 | 第99-101页 |
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 | 第101-115页 |
6.1 烃源岩 | 第101-102页 |
6.2 储集层 | 第102-105页 |
6.3 盖层条件及储盖组合 | 第105-106页 |
6.4 典型油藏特征 | 第106-110页 |
6.5 有利区带预测 | 第110-11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