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充填演化及同沉积断裂的控制作用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28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2.1 同沉积断裂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2 同沉积断裂-沉积充填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3 沉积充填演化及同沉积断裂研究技术进展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3-24页 |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1.5.1 主要认识 | 第24-26页 |
1.5.2 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8-38页 |
2.1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特征 | 第28-31页 |
2.1.1 前第三系基底 | 第28-29页 |
2.1.2 古近系地层 | 第29-31页 |
2.1.3 新近系地层 | 第31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1-33页 |
2.2.1 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32页 |
2.2.2 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32-33页 |
2.3 辽东湾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33-36页 |
2.3.1 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 第33-36页 |
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3 层序地层对比格架 | 第38-80页 |
3.1 层序地层发展 | 第38-39页 |
3.2 层序地层模式 | 第39-46页 |
3.2.1 沉积层序 | 第43页 |
3.2.2 成因层序 | 第43-45页 |
3.2.3 T-R 层序 | 第45-46页 |
3.3 层序地层级别 | 第46-49页 |
3.4 层序对比格架 | 第49-51页 |
3.5 层序界面特征 | 第51-61页 |
3.5.1 二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51-55页 |
3.5.2 三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55-59页 |
3.5.3 四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59-61页 |
3.6 层序地层分析 | 第61-74页 |
3.6.1 单井层序分析 | 第61-66页 |
3.6.2 过井剖面反射结构分析 | 第66-68页 |
3.6.3 连井层序对比分析 | 第68-73页 |
3.6.4 层序的平面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3.7 小结 | 第74-80页 |
4 沉积体系构成及发育模式 | 第80-106页 |
4.1 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 | 第80-93页 |
4.1.1 扇三角洲体系 | 第80-84页 |
4.1.2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 第84-85页 |
4.1.3 曲流河三角洲体系 | 第85-86页 |
4.1.4 浊积扇沉积体系 | 第86-91页 |
4.1.5 滨浅湖-滩坝体系 | 第91-92页 |
4.1.6 深湖—半深湖体系 | 第92-93页 |
4.2 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展布 | 第93-101页 |
4.2.1 CSQs3 沉积体系展布 | 第93-94页 |
4.2.2 SQs2 沉积体系展布 | 第94页 |
4.2.3 SQs1 沉积体系展布 | 第94-95页 |
4.2.4 东三段四级层序沉积体系展布 | 第95-98页 |
4.2.5 东二段四级层序沉积体系展布 | 第98-100页 |
4.2.6 东一段三级层序沉积体系展布 | 第100-101页 |
4.3 沉积体系演化规律分析 | 第101-106页 |
5 同沉积断裂活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 第106-160页 |
5.1 同沉积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106-124页 |
5.1.1 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 第106-107页 |
5.1.2 同沉积断裂的类型及特征 | 第107-119页 |
5.1.3 辽中凹陷构造系统划分 | 第119-124页 |
5.2 同沉积断裂运动学特征 | 第124-143页 |
5.2.1 水平伸展运动 | 第125-129页 |
5.2.2 垂直沉降运动 | 第129-143页 |
5.3 同沉积断裂活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 第143-157页 |
5.3.1 同沉积断裂对物源的控制 | 第143-144页 |
5.3.2 同沉积断裂对水系的控制 | 第144-155页 |
5.3.3 同沉积断裂对充填区域的控制 | 第155-157页 |
5.4 富砂体系控制因素分析 | 第157-160页 |
6 有利区预测 | 第160-172页 |
6.1 生、储、盖组合配置 | 第160-166页 |
6.1.1 烃源岩和盖层条件 | 第160-163页 |
6.1.2 有利储集相带和储集层条件 | 第163-165页 |
6.1.3 输导体系 | 第165-166页 |
6.2 油气分布规律 | 第166-167页 |
6.3 有利区预测 | 第167-172页 |
7 结论 | 第172-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9页 |
附录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