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4-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6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5-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二、 选题的动因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22-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 内容安排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6-58页 |
第一节 企业家品牌依恋研究 | 第26-36页 |
一、 依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8页 |
二、 依恋构念及其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 第28-32页 |
三、 名人品牌依恋 | 第32-36页 |
第二节 自我研究 | 第36-47页 |
一、 自我的结构性认识 | 第36-40页 |
二、 宾我的性质 | 第40-44页 |
三、 自我认识的动机 | 第44-45页 |
四、 自我认识的信息来源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情感理论 | 第47-54页 |
一、 情感与情绪 | 第47-48页 |
二、 情感的分类和特性 | 第48-52页 |
三、 自我与情感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文献小结与述评 | 第54-58页 |
一、 企业家品牌依恋述评:认知和情感并重 | 第54-55页 |
二、 自我理论文献评述:从身份自我到核心自我 | 第55-56页 |
三、 情感理论综述:兼顾社会性和生物性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 第58-73页 |
第一节 消费者自我和谐与企业家品牌依恋的关系 | 第58-63页 |
一、 自我验证性动机与真实自我 | 第60页 |
二、 自我扩张理论和理想自我 | 第60-62页 |
三、 真实自我一致和理想自我一致的比较效应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消费者情感的中介效应 | 第63-68页 |
一、 同化与相继联想 | 第64页 |
二、 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中介情感和最终情感 | 第64-65页 |
三、 真实自我一致和理想自我一致的中介情感——社会比较理论 | 第65-66页 |
四、 中介情感与依恋 | 第66-68页 |
第三节 类社会互动涉入度的调节效应 | 第68-71页 |
第四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数据收集、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73-82页 |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样本 | 第73-74页 |
第二节 测量 | 第74-76页 |
第三节 研究一的结果 | 第76-78页 |
一、 测量模型 | 第76-77页 |
二、 结构模型 | 第77页 |
三、 类社会互动涉入度的调节作用 | 第77-78页 |
第四节 研究 2 的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一、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78-79页 |
二、 自我和谐对中介情感的作用 | 第79-80页 |
三、 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80-81页 |
第五节 假设检验的结果总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2-9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82-85页 |
一、 自我和谐体现情感的重要性 | 第82-83页 |
二、 中介情感是消费者自我和谐同企业家品牌依恋的强烈联结 | 第83-84页 |
三、 类社会互动涉入度调节作用 | 第84-85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85-89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85-86页 |
二、 管理启示 | 第86-89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一、 研究局限 | 第89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4页 |
附录一:研究一 A 问卷 | 第104-106页 |
附录二:研究一 B 问卷 | 第106-108页 |
附录三:研究二 A 问卷 | 第108-110页 |
附录四:研究二 B 问卷 | 第110-112页 |
博士期间的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附件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