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研究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4页
表目次第14-15页
图目次第15-16页
1 导言第16-31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2 文献综述第17-28页
        1.2.1 银行国际化内涵的研究第17-18页
        1.2.2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动机研究第18-23页
        1.2.3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第23-25页
        1.2.4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形式研究第25-26页
        1.2.5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进入方式选择研究第26-27页
        1.2.6 银行国际化战略规划阶段研究第27-28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8-29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29-31页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9页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9-31页
2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理论综述第31-50页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31-36页
        2.1.1 内部化理论第31-32页
        2.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32-34页
        2.1.3 垄断优势理论第34页
        2.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34-35页
        2.1.5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第35-36页
    2.2 银行跨国经营理论第36-42页
        2.2.1 比较优势理论第37页
        2.2.2 交易成本理论第37-38页
        2.2.3 引导效应假说第38-39页
        2.2.4 银行经营效益假说第39页
        2.2.5 参与银行体系重整假说第39-40页
        2.2.6 跨国银行经营战略理论第40-42页
        2.2.7 金融博弈理论第42页
    2.3 跨国并购理论第42-44页
        2.3.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跨国并购第42-43页
        2.3.2 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解释第43-44页
        2.3.3 银行跨国并购理论的发展第44页
    2.4 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第44-46页
        2.4.1 战略—结构流派第45页
        2.4.2 母子公司关系流派第45页
        2.4.3 子公司发展流派第45页
        2.4.4 子公司角色流派第45-46页
    2.5 金融地理理论第46-48页
        2.5.1 金融机构的地理研究第46-47页
        2.5.2 外部影响的金融地理第47-48页
    2.6 对当前理论研究现状的小结第48-50页
3 国外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实践研究第50-63页
    3.1 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的路径演变第50-58页
        3.1.1 汇丰银行区位布局演变第50-54页
        3.1.2 花旗银行区位布局演变第54-56页
        3.1.3 渣打集团区位布局演变第56-58页
    3.2 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的启示第58-63页
        3.2.1 全球区位布局动因第58-60页
        3.2.2 全球区位布局策略第60-61页
        3.2.3 区位布局准入条件和区域特征第61-62页
        3.2.4 境外经营管理体制第62-63页
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现状分析第63-95页
    4.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历史第63-64页
    4.2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比较第64-72页
        4.2.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第64-66页
        4.2.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第66-69页
        4.2.3 其他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第69页
        4.2.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比较及特点分析第69-72页
    4.3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问题和难点第72-77页
        4.3.1 国际化区位布局存在的问题第72-74页
        4.3.2 国际化区位布局面临的难点第74-77页
    4.4 基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区位布局现状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第77-82页
        4.4.1 实证研究模型第77-78页
        4.4.2 数据分析第78-79页
        4.4.3 实证研究结果第79-81页
        4.4.4 基本结论第81-82页
    4.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动因分析第82-95页
        4.5.1 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第82页
        4.5.2 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第82-88页
        4.5.3 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第88-89页
        4.5.4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第89-91页
        4.5.5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第91-92页
        4.5.6 中国银行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需要第92-95页
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研究第95-146页
    5.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原则第95-105页
        5.1.1 与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相吻合第95-98页
        5.1.2 以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和全球客户为目标第98-102页
        5.1.3 以符合监管要求为前提第102页
        5.1.4 以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为依托第102-103页
        5.1.5 商业银行与多元化综合经营相结合第103-104页
        5.1.6 追求国际化区位布局广度、深度和效度的协调统一第104-105页
    5.2 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选择第105-120页
        5.2.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分析第105-112页
        5.2.2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第112-117页
        5.2.3 案例研究:以某大型国有银行在巴西开展机构布局为例第117-120页
    5.3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组织形式选择第120-130页
        5.3.1 主要组织形式第120-122页
        5.3.2 影响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分析第122-124页
        5.3.3 组织形式选择比较第124-126页
        5.3.4 案例研究:以某大型国有银行在澳大利亚设立机构为例第126-129页
        5.3.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组织机构形式选择策略第129-130页
    5.4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路径选择第130-138页
        5.4.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主要路径第130-135页
        5.4.2 自建机构与跨国并购: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模型分析第135-138页
    5.5 完善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配套措施第138-146页
        5.5.1 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第138-140页
        5.5.2 构建境外区域管理中心第140-141页
        5.5.3 充分发挥境内外机构的协同和联动效应第141-142页
        5.5.4 提升境外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第142-143页
        5.5.5 加快跨国经营人才培养第143-144页
        5.5.6 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第144-145页
        5.5.7 建立科学的境外机构绩效管理体系第145-146页
6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政策建议第146-153页
    6.1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第146页
    6.2 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第146-147页
    6.3 加强对境外机构的监管第147-148页
        6.3.1 构建高效的监管组织体系第147-148页
        6.3.2 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第148页
    6.4 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协调第148-153页
        6.4.1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专业管理和统筹协调第149-150页
        6.4.2 充分利用考核、税收等杠杆引导和支持国际化区位布局第150页
        6.4.3 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扩大资金来源第150-151页
        6.4.4 加大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支持力度第151页
        6.4.5 加强跨境监管沟通与协调第151-153页
7 结语第153-156页
    7.1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153-155页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55-156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56-162页
    中文部分第156-159页
    英文部分第159-16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附件第164-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模型与经验验证
下一篇:企业家品牌依恋的情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