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第一节 学术意义及学术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周敦颐生平及学术特色 | 第19-27页 |
一、周敦颐生平 | 第19-22页 |
二、周敦颐学术思想的特色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周敦颐太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理论前提 | 第27-40页 |
第一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27-33页 |
一、宋前期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变化 | 第27-29页 |
二、北宋初年社会秩序稳定的客观需要 | 第29-31页 |
三、“合老庄于儒”—新儒学重构的内在需要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 第33-40页 |
一、老庄“道”的思想 | 第33-36页 |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传统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周敦颐太极思想的内容及范畴 | 第40-63页 |
第一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0-53页 |
一、宇宙论与本体论混一的“天道”思想 | 第41-45页 |
二、“地道”思想—“外王”之学 | 第45-48页 |
三、“人道”思想—“内圣”之境 | 第48-53页 |
第二节 《太极图说》中的思维范畴 | 第53-63页 |
一、“无极”与“太极” | 第54-60页 |
二、“阴阳”与“五行” | 第60-61页 |
三、“万物”与“男女”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周敦颐太极思想的影响 | 第63-81页 |
第一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对二程的影响 | 第63-67页 |
一、《太极图说》与《周易程氏传》 | 第64-66页 |
二、《太极图说》与二程“动静观”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对朱熹的影响 | 第67-74页 |
一、整理文本 | 第68-69页 |
二、注解诠释 | 第69-71页 |
三、继承发展 | 第71-74页 |
第三节 周敦颐的太极思想对净明道的影响 | 第74-81页 |
一、净明道与儒家之关系 | 第75-76页 |
二、周敦颐太极思想对净明道之影响 | 第76-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8页 |
第一节 周敦颐太极思想的内在局限性 | 第81-85页 |
一、不完善的本体论 | 第81-82页 |
二、不彻底的动静观 | 第82-84页 |
三、老庄倾向的方法论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太极思想的理论价值及意义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周氏《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