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困境中的上市公司脱困路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1.5 研究创新 | 第12-13页 |
| 2 困境公司脱困基础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 2.1 财务困境成因方面 | 第13-14页 |
| 2.1.1 经济周期理论 | 第13页 |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3页 |
| 2.1.3 现金流量理论 | 第13-14页 |
| 2.1.4 过度负债理论 | 第14页 |
| 2.2 脱困路径方面 | 第14-17页 |
| 2.2.1 重组效率理论 | 第14-16页 |
| 2.2.1.1 效益差异化理论 | 第14-15页 |
| 2.2.1.2 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 第15页 |
| 2.2.1.3 多角度分散化经营理论 | 第15-16页 |
| 2.2.1.4 价值低估理论 | 第16页 |
| 2.2.2 信息信号理论 | 第16-17页 |
| 3 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 第17-22页 |
| 3.1 财务困境公司分布 | 第17-18页 |
| 3.2 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成因 | 第18-22页 |
| 3.2.1 外部因素 | 第19页 |
| 3.2.2 内部因素 | 第19-22页 |
| 4 财务困境公司脱困路径的研究 | 第22-35页 |
| 4.1 相关利益方对脱困的选择 | 第22-23页 |
| 4.1.1 股东的选择 | 第22页 |
| 4.1.2 债权人的选择 | 第22页 |
| 4.1.3 其他相关利益人的选择 | 第22-23页 |
| 4.2 困境公司脱困的主要方式 | 第23-31页 |
| 4.2.1 资产收购 | 第23-24页 |
| 4.2.2 资产剥离 | 第24-26页 |
| 4.2.3 资产置换 | 第26-27页 |
| 4.2.4 吸收合并 | 第27-28页 |
| 4.2.5 债务重组 | 第28-29页 |
| 4.2.6 股权转让 | 第29-31页 |
| 4.2.7 股份回购 | 第31页 |
| 4.3 困境公司脱困路径选择的运用情况 | 第31-32页 |
| 4.4 脱困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第32-35页 |
| 5 东航吸收合并上航案例分析 | 第35-41页 |
| 5.1 重组双方简介 | 第35页 |
| 5.2 重组原因 | 第35-37页 |
| 5.2.1 两大困境公司财务状况堪忧 | 第35-36页 |
| 5.2.2 国资委与当地政府联手助推 | 第36-37页 |
| 5.3 东航与上航脱困重组方案 | 第37-38页 |
| 5.4 重组效应及启示 | 第38-41页 |
| 5.4.1 重组带来的效应 | 第38-40页 |
| 5.4.2 重组带来的启示 | 第40-41页 |
| 6 研究结论、政策性建议及研究不足 | 第41-4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 6.2 政策性建议 | 第41-43页 |
| 6.2.1 完善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 6.2.2 规范上市公司重组行为 | 第42页 |
| 6.2.3 完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 | 第42-43页 |
| 6.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 | 第48-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 详细摘要 | 第59-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