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调速系统简介 | 第15-16页 |
1.2 电气调速系统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的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1.4 本文相关控制策略的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1.4.1 模糊控制 | 第21-22页 |
1.4.2 自抗扰控制 | 第22-24页 |
1.4.3 预测控制 | 第24-26页 |
1.5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及传统控制系统 | 第29-43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9-33页 |
2.1.1 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 | 第30-31页 |
2.1.2 永磁同步电机基本方程 | 第31-33页 |
2.2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 | 第33-37页 |
2.2.1 永磁同步电机d-q轴模型 | 第33-35页 |
2.2.2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实现 | 第35-37页 |
2.3 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 | 第37-41页 |
2.3.1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第37-38页 |
2.3.2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实现 | 第38-41页 |
2.4 两种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对比 | 第41-43页 |
第3章 包含零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 | 第43-61页 |
3.1 模糊控制系统原理 | 第43-46页 |
3.1.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 第43-46页 |
3.1.2 模糊控制器的应用方法 | 第46页 |
3.2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 | 第46-48页 |
3.3 包含零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 | 第48-54页 |
3.3.1 永磁同步电机中零矢量的作用 | 第48-49页 |
3.3.2 现有的包含零矢量的模糊控制器 | 第49-50页 |
3.3.3 改进的包含零矢量的模糊控制器 | 第50-53页 |
3.3.4 两种模糊控制器算例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4 仿真和实验分析 | 第54-58页 |
3.4.1 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3.4.2 实验验证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简化参数调节的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 | 第61-83页 |
4.1 自抗扰控制原理 | 第61-67页 |
4.1.1 跟踪微分器 | 第61-63页 |
4.1.2 扩张状态观测器 | 第63-64页 |
4.1.3 非线性控制器 | 第64-66页 |
4.1.4 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 | 第66-67页 |
4.2 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 | 第67-69页 |
4.3 简化参数调节的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 | 第69-75页 |
4.3.1 简化参数调节的自抗扰控制原理 | 第70-71页 |
4.3.2 对fhan_NF函数中参数b的评述 | 第71-72页 |
4.3.3 考虑时滞的自抗扰控制 | 第72-74页 |
4.3.4 简化参数调节的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系统结构 | 第74-75页 |
4.4 仿真和实验研究 | 第75-81页 |
4.4.1 仿真分析 | 第75-79页 |
4.4.2 实验验证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永磁同步电机递推模型预测控制 | 第83-105页 |
5.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 第83-86页 |
5.1.1 模型预测控制结构 | 第83-85页 |
5.1.2 模型预测控制的数学描述 | 第85-86页 |
5.1.3 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问题求解 | 第86页 |
5.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 | 第86-88页 |
5.3 永磁同步电机递推模型预测控制 | 第88-98页 |
5.3.1 递推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 第89-93页 |
5.3.2 递推模型预测控制性能分析 | 第93-96页 |
5.3.3 永磁同步电机的递推模型预测控制 | 第96-98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98-104页 |
5.4.1 一个采样周期内的仿真结果 | 第98-100页 |
5.4.2 系统仿真结果 | 第100-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6.1 总结 | 第105-106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