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创新体系(NIS)经验与绩效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4-4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4-27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24-26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26-2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2.1 论意义 | 第27-2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9-43页 |
1.3.1 境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29-36页 |
1.3.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37页 |
1.3.3 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 第37-43页 |
1.4 思路与方法 | 第43-4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4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1.5 创新性贡献 | 第46-48页 |
第2章 概念释义与NIS 理论框架 | 第48-78页 |
2.1 概念释义与辨析 | 第48-57页 |
2.1.1 国家创新体系界定 | 第48-51页 |
2.1.2 技术创新概念 | 第51-55页 |
2.1.3 概念辨析 | 第55-57页 |
2.2 NIS的理论基石与模式 | 第57-73页 |
2.2.1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理论萌芽 | 第57-59页 |
2.2.2 STI、线性与链环模型理论 | 第59-61页 |
2.2.3 创新主体相关的创新理论 | 第61-65页 |
2.2.4 埃兹科维茨的三重螺旋理论 | 第65-67页 |
2.2.5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与哈肯的协同论 | 第67-68页 |
2.2.6 切萨布鲁夫的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68-73页 |
2.3 NIS理论的硬核与保护带 | 第73-74页 |
2.3.1 NIS的理论硬核 | 第73页 |
2.3.2 NIS理论保护带 | 第73-74页 |
2.4 NIS理论的结构体系 | 第74-78页 |
2.4.1 伦德瓦尔的NIS结构体系观 | 第74-75页 |
2.4.2 国内学者的NIS结构体系观 | 第75-76页 |
2.4.3 日本的NIS结构体系实例 | 第76-78页 |
第3章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与背景 | 第78-102页 |
3.1 技术改造到创新立国的历史嬗变 | 第78-89页 |
3.1.1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NIS初具雏形 | 第78-79页 |
3.1.2 战后经济恢复期:从技术改造到技术引进 | 第79-81页 |
3.1.3 经济高速与稳定增长期:技术立国战略 | 第81-84页 |
3.1.4 平成经济萧条期:科技创造立国战略 | 第84-89页 |
3.2 推动日本构建NIS的国际背景 | 第89-96页 |
3.2.1 竞争时代、模块化与新兴经济体 | 第89-91页 |
3.2.2 美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动向 | 第91-94页 |
3.2.3 欧洲科技创新体系环境的变化 | 第94-96页 |
3.3 促进日本建设NIS的国内背景 | 第96-102页 |
3.3.1 赶超时代向后赶超时代转型 | 第97-98页 |
3.3.2 日本需要尽快恢复经济活力 | 第98-99页 |
3.3.3 推进绿色创新与生活创新 | 第99页 |
3.3.4 对日本产学官联盟的微词 | 第99-100页 |
3.3.5 日本民族自强的文化意识 | 第100-102页 |
第4章 日本制度创新的构筑者:政府部门 | 第102-125页 |
4.1 日本政府科技创新推进体制 | 第102-111页 |
4.1.1 日本科技政策演进简要回顾 | 第102-104页 |
4.1.2 日本科技创新体制机能的强化 | 第104-106页 |
4.1.3 科技基本计划审议机制与效果 | 第106-111页 |
4.2 日本政府的科技法律体系 | 第111-115页 |
4.2.1 日本的科技法律制度体系 | 第111-112页 |
4.2.2 《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制定 | 第112-113页 |
4.2.3 促进知识产权化的法律制度 | 第113-115页 |
4.3 日本政府的研发体制改革 | 第115-125页 |
4.3.1 研发体制改革设想 | 第116-117页 |
4.3.2 振兴基础科学研究 | 第117-120页 |
4.3.3 研发机构独法化改革 | 第120-121页 |
4.3.4 研发资金的制度改革 | 第121-125页 |
第5章 日本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的源头:大学 | 第125-141页 |
5.1 强化大学的知识创新与研究能力 | 第125-133页 |
5.1.1 日本研究型大学历史回溯 | 第125-127页 |
5.1.2 强化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 第127-132页 |
5.1.3 提高大学的研究开发能力 | 第132-133页 |
5.2 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的体制与模式 | 第133-137页 |
5.2.1 构筑大学技术转移管理体制 | 第133-134页 |
5.2.2 大学技术转移的运作模式 | 第134-136页 |
5.2.3 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的效果 | 第136-137页 |
5.3 日本大学衍生风险企业的发展 | 第137-141页 |
5.3.1 日本大学衍生风险企业类型 | 第137-138页 |
5.3.2 日本大学衍生风险企业制度 | 第138-139页 |
5.3.3 日本大学衍生风险企业进展 | 第139-141页 |
第6章 日本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承担者:企业 | 第141-158页 |
6.1 日本企业创新的总体特点 | 第141-144页 |
6.1.1 日本企业创新源于赶超经济 | 第141-142页 |
6.1.2 研发、生产与技术引进结合 | 第142-143页 |
6.1.3 隐性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 第143页 |
6.1.4 鲜有原始性创新的种种质疑 | 第143-144页 |
6.2 日本企业独特的管理创新 | 第144-148页 |
6.2.1 构筑竞争的组织能力 | 第145页 |
6.2.2 内外联动的时时创新 | 第145页 |
6.2.3 日本企业生产管理创新 | 第145-147页 |
6.2.4 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 第147-148页 |
6.3 日本企业创新的研发活动 | 第148-150页 |
6.3.1 企业承担主要研发经费 | 第148-149页 |
6.3.2 企业研发重视应用开发 | 第149页 |
6.3.3 企业研发组织体制健全 | 第149-150页 |
6.4 独立主义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型 | 第150-156页 |
6.4.1 大企业的“独立主义” | 第150-151页 |
6.4.2 垂直统合型创新案例:丰田公司 | 第151-153页 |
6.4.3 封闭式创新模式并不绝对 | 第153页 |
6.4.4 线性创新模式日渐落伍 | 第153-154页 |
6.4.5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端倪 | 第154-156页 |
6.5 日本企业创新模式转型评论 | 第156-158页 |
第7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传承者:技能型人力资本 | 第158-171页 |
7.1 技能型人力资本培育的学校教育 | 第159-160页 |
7.1.1 学校培育模式的实用性 | 第159-160页 |
7.1.2 学校培养模式的高学历化 | 第160页 |
7.2 技能型人力资本培育的企业教育 | 第160-164页 |
7.2.1 在职培训模式 | 第161-162页 |
7.2.2 脱产训练模式 | 第162-163页 |
7.2.3 自我开发模式 | 第163页 |
7.2.4 函授课程模式 | 第163页 |
7.2.5 企业中的轮岗制 | 第163-164页 |
7.3 技能型人力资本培育的政府支持 | 第164-171页 |
7.3.1 建立分担促进机制 | 第165页 |
7.3.2 制定帮扶鼓励政策 | 第165-167页 |
7.3.3 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 | 第167页 |
7.3.4 营造尊重和重视的氛围 | 第167-169页 |
7.3.5 制定国家技能鉴定制度 | 第169-171页 |
第8章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主体联盟 | 第171-195页 |
8.1 日本产学联盟的多元化模式 | 第171-178页 |
8.1.1 日本产学联盟的基本模式 | 第172-176页 |
8.1.2 日本产学联盟的创新模式 | 第176-178页 |
8.2 日本产学联盟模式的新进展 | 第178-184页 |
8.2.1 共同研究模式规模扩大 | 第178-180页 |
8.2.2 受托研究模式规模下降 | 第180-182页 |
8.2.3 大学衍生企业取得成效 | 第182-183页 |
8.2.4 就业体验实施率增幅显著 | 第183页 |
8.2.5 大学技术转移项目增加 | 第183-184页 |
8.3 日本产学官联盟的三重螺旋模式 | 第184-192页 |
8.3.1 日本产学官联盟的界定 | 第184-186页 |
8.3.2 日本对产学官联盟认识的深化 | 第186-187页 |
8.3.3 “产”在三重螺旋模式的跨边界行为 | 第187-189页 |
8.3.4 “学”在三重螺旋模式的跨边界组织 | 第189-190页 |
8.3.5 “官”为三重螺旋模式提供创新环境 | 第190-192页 |
8.4 日本创新主体联盟的评论 | 第192-195页 |
8.4.1 日本产学模式多元化成效显著 | 第192-193页 |
8.4.2 产学模式处于“官”的主导之下 | 第193页 |
8.4.3 中小企业的产学联盟更为活跃 | 第193-194页 |
8.4.4 开放式创新联盟已初露端倪 | 第194页 |
8.4.5 日本产学联盟尚存在的问题 | 第194页 |
8.4.6 日本产学官三重螺旋模式的不足 | 第194-195页 |
第9章 日本国家创新水平评估: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法 | 第195-208页 |
9.1 国家创新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5-197页 |
9.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195页 |
9.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95页 |
9.1.3 构建创新水平指标体系 | 第195-197页 |
9.2 国家创新水平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 第197-199页 |
9.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197-198页 |
9.2.2 聚类分析方法 | 第198-199页 |
9.3 日本国家创新水平的实证评估 | 第199-207页 |
9.3.1 创新水平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 第199-200页 |
9.3.2 方差检验创新水平指标 | 第200页 |
9.3.3 因子提取创新水平指标 | 第200-202页 |
9.3.4 创新水平指标的因子命名 | 第202-203页 |
9.3.5 创新水平指标主成分得分 | 第203-205页 |
9.3.6 创新水平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205-207页 |
9.4 日本国家创新水平的评估结果 | 第207-208页 |
第10章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经验与启示 | 第208-230页 |
10.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成就与经验 | 第208-211页 |
10.1.1 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 | 第208页 |
10.1.2 日本企业积极推行信息化 | 第208页 |
10.1.3 日本信息化迅速发展 | 第208-209页 |
10.1.4 研发投入居世界领先水平 | 第209页 |
10.1.5 技术贸易居世界领先水平 | 第209-210页 |
10.1.6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 | 第210-211页 |
10.2 比较中显现日本NIS建设的不足 | 第211-220页 |
10.2.1 技术转移与美国差距显著 | 第212-213页 |
10.2.2 日本信息化水平仍落后于美国 | 第213页 |
10.2.3 日本的基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 第213-215页 |
10.2.4 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国际化水平低 | 第215-218页 |
10.2.5 日本在应用IT技术方面的欠缺 | 第218-219页 |
10.2.6 认识与推进开放式创新不足 | 第219-220页 |
10.3 日本NIS建设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220-226页 |
10.3.1 借鉴日本产学联盟经验的启示 | 第221-222页 |
10.3.2 借鉴日本产学官联盟经验的启示 | 第222-224页 |
10.3.3 借鉴日本NIS发展战略的启示 | 第224-226页 |
10.4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26-228页 |
10.5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未来研究展望 | 第228-230页 |
附录 | 第230-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7页 |
致谢 | 第257-2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260-2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