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次第10-13页
绪论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第13-26页
    一、20世纪戏曲改革与现代历史剧“国家”想象的嬗变第13-19页
    二、新编历史剧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第19-26页
第一章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背景及演进第26-67页
    第一节 传统及五四经验的“利用”第26-41页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文学的意义生成第26-31页
        二、古代史剧大众娱乐心理的利用与转换第31-36页
        三、五四史观变革和史剧“新编”的示范第36-41页
    第二节 话剧:作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外来借鉴第41-53页
        一、新旧剧之争与历史话剧模式的形成第41-46页
        二、国统区抗战史剧中现实主义话剧元素的渗透和整合第46-50页
        三、苏区戏剧对苏联话剧模式的推崇和影响第50-53页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演进第53-67页
        一、左翼史剧唯物史观的初步实践第53-57页
        二、延安史剧: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初步形成第57-61页
        三、从建国到新时期初: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复杂性呈现第61-67页
第二章 新编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第67-119页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文化想象与历史剧主流指导思想的确立第67-78页
        一、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形成和内涵特征第67-71页
        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的选择第71-76页
        三、“新编”历史剧: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寓言叙事第76-78页
    第二节 文化部门、戏改机构与历史剧生产体制化管理的形成第78-90页
        一、新编历史剧生产组织管理的必要性第79-81页
        二、延安平剧革命的初步组织: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雏形第81-86页
        三、建国后旧剧改革的组织配置: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完善第86-90页
    第三节 会演评奖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组织实施第90-103页
        一、会演评奖:作为新编历史剧审核奖励的一种方式第91-94页
        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史剧会演评奖的一次实践第94-96页
        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之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标杆效应第96-103页
    第四节 “禁戏”与“开放”:基于艺人改造和剧目审查的政策调整第103-119页
        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员”:艺人与剧团的身份转换第104-109页
        二、“禁戏”:作为规范历史剧剧目的一种方式第109-115页
        三、开放“禁戏”:基于剧团和艺人生存的历史剧生产政策调整第115-119页
第三章 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第119-177页
    第一节 体制内历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复杂性第119-133页
        一、作家身份转换与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组织化第119-124页
        二、郭沫若:国统区历史剧作家“有机化”的榜样效应第124-128页
        三、杨绍董事件:规训解放区历史剧作家的反面警示第128-133页
    第二节 遵命文学与集体创作: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的生成及流变第133-148页
        一、“遵命文学”:基于政治诉求的历史剧生产动机第133-139页
        二、集体创作:历史剧生产组织化实施的方式第139-143页
        三、《三打祝家庄》:作为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生成的典范第143-148页
    第三节 表导演与观众的规范:历史剧再想象的政治调控第148-160页
        一、表导演的规范:历史剧演出过程的监控第149-156页
        二、观众的引导:历史剧“接受”秩序的规约与反拨第156-160页
    第四节 “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第160-177页
        一、历史的“翻转”:政治意义规范下主流史观置换的价值意义第160-165页
        二、“人民”与“英雄”:历史剧两套话语的对接和缝隙第165-170页
        三、《关汉卿》:“人民史观”实践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浮出”第170-177页
第四章 新编历史剧批评范式的运作第177-238页
    第一节 权威话语控制下历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和导向的确立第177-193页
        一、新编历史剧的论争:权威话语控制下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第177-182页
        二、对唯心史观的清算:以唯物史观为史剧唯一批评原则的斗争第182-187页
        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史剧批评话语的确立和矛盾第187-193页
    第二节 是“历史”还是“戏剧”:新编历史剧批评的独特性表现第193-209页
        一、“虚”与“实”的辩论:史剧批评中政治评价标准的形成第193-199页
        二、60年代初的史剧论争:“史”与“剧”的政治性解读第199-203页
        三、“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历史剧另一种“真实”的拷问第203-209页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古为今用”功用的传达和强化第209-225页
        一、“古为今用”与“以古讽今”的辩难:历史剧“厚今薄古”功用的强化第210-214页
        二、“翻案”与“影射”:历史剧“古为今用”的过度阐释第214-219页
        三、“卧薪尝胆热”的讨论:“反历史主义”批评的组织和实施第219-225页
    第四节 《海瑞罢官》事件:作为新编历史剧文化批判的个案分析第225-238页
        一、《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古为今用”的必然性表达第226-227页
        二、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唯物史观清理唯心史观的一次话语实践第227-233页
        三、《海瑞罢官》批判事件的文化启示第233-238页
结语 走向现代的民族情怀第238-247页
    一、新编历史剧与新时期历史剧的衍变第238-243页
    二、当下历史剧的新取向和思考第243-247页
参考文献第247-256页
作者简介第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赞宁《宋高僧传》研究
下一篇:氧化锌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发光与电输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