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 | 第24-36页 |
第一节 外缘:宋初的文化与宗教政策 | 第24-31页 |
第二节 内因:赞宁个人的使命感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 | 第36-75页 |
第一节 赞宁的生平 | 第36-44页 |
第二节 赞宁著述考 | 第44-58页 |
第三节 赞宁对外学的研习 | 第58-67页 |
第四节 赞宁的身份对《宋高僧传》成书的影响 | 第67-70页 |
第五节 《宋高僧传》成于众手考 | 第70-75页 |
第三章 《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版本与流传 | 第75-87页 |
一、《宋高僧传》的版本 | 第75-83页 |
二、《宋高僧传》的历代著录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宋高僧传》入藏研究 | 第87-107页 |
第三节 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版本问题 | 第107-115页 |
第四节 《中华大藏经》本《宋高僧传》的底本与校勘 | 第115-120页 |
第四章 《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 | 第120-175页 |
第一节 《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 | 第120-129页 |
一、教法委在王权 | 第120-123页 |
二、“实录聊摹于陈寿” | 第123-124页 |
三、以中原王朝为正统 | 第124-126页 |
四、违戒僧人的探讨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的体例 | 第129-172页 |
一、分科编排之原则 | 第129-163页 |
二、内容呈现之格式 | 第163-165页 |
三、正附传僧人之关系 | 第165-170页 |
四、互见法之运用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宋高僧传》的人数统计 | 第172-175页 |
第五章 《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 | 第175-197页 |
第一节 《宋高僧传》“论曰”之体例与思想内容 | 第175-180页 |
一、“论曰”体例溯源 | 第175-177页 |
二、“论曰”之思想内容 | 第177-180页 |
第二节 《宋高僧传》“系曰”、“通曰”之作用与特点 | 第180-197页 |
一、“系曰”、“通曰”体例溯源 | 第180-181页 |
二、“系曰”、“通曰”之性质 | 第181-182页 |
三、“系曰”、“通曰”之内容 | 第182-197页 |
第六章 《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 | 第197-268页 |
第一节 《宋高僧传》与佛教类史料 | 第199-227页 |
一、经序、出经记、经录类史料 | 第199-224页 |
二、僧人别传、行状类史料 | 第224-226页 |
三、宗派传记类史料 | 第226-227页 |
第二节 《宋高僧传》与史书、诏书、敕令、书表类史料 | 第227-243页 |
一、正史类史料 | 第227-228页 |
二、诏书、表敕类史料 | 第228-230页 |
三、稗史类史料 | 第230-243页 |
第三节 《宋高僧传》与碑刻类史料 | 第243-258页 |
第四节 闻于他人与个人亲历 | 第258-259页 |
第五节 其他类史料 | 第259-260页 |
第六节 《宋高僧传》处理文献的方法 | 第260-268页 |
一、对原作全文抄用 | 第260-261页 |
二、依事理而改正或删汰史料 | 第261-265页 |
三、多闻阙疑与疑以传疑 | 第265-268页 |
余论 | 第268-271页 |
征引文献 | 第271-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286-293页 |
附录一:宋京师左街天寿寺沙门释赞宁传 | 第293-294页 |
附录二:《宋高僧传》文献来源表 | 第294-302页 |
附录三: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疏失举例 | 第302-31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