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13-18页 |
1.1.1 气相制备法 | 第13-16页 |
1.1.2 溶液合成法 | 第16-18页 |
1.2 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物理特性 | 第18-27页 |
1.2.1 发光特性 | 第18-22页 |
1.2.2 电输运特性 | 第22-25页 |
1.2.3 磁学特性 | 第25-27页 |
1.3 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应用 | 第27-34页 |
1.3.1 发光器件 | 第27-29页 |
1.3.2 光探测器 | 第29-31页 |
1.3.3 纳米发电机 | 第31-32页 |
1.3.4 场发射器件 | 第32-33页 |
1.3.5 光催化应用 | 第33-3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34-36页 |
第2章 热蒸发法生长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机理分析 | 第36-51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36-38页 |
2.2.1 纳米线生长 | 第36-37页 |
2.2.2 样品表征 | 第37-38页 |
2.3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形貌与晶体结构 | 第38-40页 |
2.4 氧气流量对于氧化锌纳米线形貌的影响 | 第40-43页 |
2.5 氧化锌纳米线形貌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43-44页 |
2.6 氧化锌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 第44-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光致发光特性 | 第51-57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流程 | 第51-52页 |
3.3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室温光致发光特性 | 第52-54页 |
3.4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低温光致发光特性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氧化锌纳米线表面沉积的金属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57-6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57-58页 |
4.3 沉积锌和银的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光致发光特性 | 第58-61页 |
4.4 表面沉积金属对氧化锌纳米线的光致发光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表面缺陷对于沉积金属后的氧化锌纳米线阵列光致发光的影响 | 第65-76页 |
5.1 引言 | 第65-66页 |
5.2 实验流程 | 第66-67页 |
5.3 水热法制备的氧化锌的形貌与晶体结构 | 第67-69页 |
5.4 水热法生长的氧化锌在表面沉积铝前后的光致发光特性 | 第69-72页 |
5.5 表面缺陷对于沉积金属后的氧化锌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的电致发光特性 | 第76-89页 |
6.1 引言 | 第76页 |
6.2 实验流程 | 第76-79页 |
6.2.1 氧化锌层的生长 | 第76-77页 |
6.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 第77-78页 |
6.2.3 样品表征 | 第78-79页 |
6.3 p-n结器件的电致发光 | 第79-82页 |
6.4 MIS器件的电致发光 | 第82-8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7章 单根氧化锌纳米线的电输运研究 | 第89-101页 |
7.1 引言 | 第89页 |
7.2 实验流程 | 第89-91页 |
7.2.1 单根纳米线FET器件的制备 | 第89-91页 |
7.2.2 FET的电输运测试方法 | 第91页 |
7.3 单根纳米线FET的电输运特性 | 第91-96页 |
7.4 退火条件对于氧化锌纳米线电输运特性的影响 | 第96-10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8章 总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附录Ⅰ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
附录Ⅱ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