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光伏发电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光伏发电的发展及趋势 | 第11-15页 |
1.2.1 光伏发电的优缺点 | 第12页 |
1.2.2 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 第13-15页 |
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概述及硬件设计 | 第17-31页 |
2.1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概述 | 第17-19页 |
2.1.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工作原理 | 第17页 |
2.1.2 光伏并网系统的分类 | 第17-19页 |
2.2 系统设计 | 第19-24页 |
2.2.1 DC/DC变换器 | 第19-22页 |
2.2.2 DC/AC变换器 | 第22-24页 |
2.3 硬件电路 | 第24-30页 |
2.3.1 采样电路 | 第25-27页 |
2.3.2 电压同步检测电路 | 第27页 |
2.3.3 IGBT驱动电路 | 第27-28页 |
2.3.4 IPM外围电路 | 第28-29页 |
2.3.5 继电器驱动电路 | 第29页 |
2.3.6 电源系统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光伏组件的建模与特性分析 | 第31-37页 |
3.1 光生伏特效应 | 第31-32页 |
3.2 光伏组件的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3.2.1 光伏组件的的等效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3.2.2 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34页 |
3.3 光伏组件的输出特性 | 第34-36页 |
3.3.1 伏安及P-U特性 | 第34-35页 |
3.3.2 光强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温度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 | 第37-55页 |
4.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原理 | 第37-38页 |
4.2 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常用方法 | 第38-45页 |
4.2.1 恒定电压法 | 第38页 |
4.2.2 短路电流法 | 第38-39页 |
4.2.3 扰动观察法 | 第39-42页 |
4.2.4 电导增量法 | 第42-45页 |
4.3 改进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 第45-49页 |
4.3.1 短路电流法与电导增量法的结合 | 第45-47页 |
4.3.2 基于中心差商数值微分的电导增量法 | 第47-49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49-54页 |
4.4.1 基于短路电流法与电导增量法MPPT的仿真验证 | 第49-52页 |
4.4.2 基于中心差分的电导增量法的仿真验证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逆变器的研究 | 第55-75页 |
5.1 光伏并网逆变器简介 | 第55-60页 |
5.1.1 光伏并网逆变器简介 | 第55页 |
5.1.2 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 第55-60页 |
5.1.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目标 | 第60页 |
5.1.4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 第60页 |
5.2 基于SPWM的双闭环PI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 | 第60-62页 |
5.3 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 | 第62-69页 |
5.3.1 重复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5.3.2 重复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 第63-67页 |
5.3.3 基于并网电流的重复控制技术 | 第67-68页 |
5.3.4 控制器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5.4 仿真验证 | 第69-72页 |
5.5 系统连调 | 第72-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