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点立体图像虚拟视点生成算法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立体显示 | 第11-20页 |
2.1 立体视觉原理 | 第11-13页 |
2.2 立体显示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2.3 辅助观看三维显示技术 | 第14-15页 |
2.3.1 色彩复用显示器 | 第14页 |
2.3.2 偏振复用显示器 | 第14页 |
2.3.3 时间复用显示器 | 第14-15页 |
2.3.4 方位复用显示器 | 第15页 |
2.4 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第15-17页 |
2.4.1 电子全息技术 | 第15-16页 |
2.4.2 体立体显示器 | 第16页 |
2.4.3 方向复用显示器 | 第16-17页 |
2.5 观看立体图像时导致不适的原因 | 第17-20页 |
2.5.1 梯形失真和深度平面弯曲 | 第18页 |
2.5.2 放大和缩小效应 | 第18-19页 |
2.5.3 切形变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多视点立体匹配技术 | 第20-30页 |
3.1 多视点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3.2 双目立体分析 | 第21-22页 |
3.3 基于区域的立体分析 | 第22-25页 |
3.4 基于线特征的立体分析 | 第25-26页 |
3.5 基于点特征的立体分析 | 第26-28页 |
3.5.1 特征点提取 | 第26-27页 |
3.5.2 特征点匹配 | 第27-28页 |
3.6 后处理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多视点图像绘制技术 | 第30-43页 |
4.1 图像绘制技术概述 | 第30-31页 |
4.2 基于模型的绘制技术(MBR) | 第31页 |
4.3 基于图像的虚拟视点绘制技术(IBR) | 第31-43页 |
4.3.1 基于图像的虚拟视点绘制技术概述 | 第31-32页 |
4.3.2 不使用几何信息的渲染 | 第32-35页 |
4.3.3 采用几何信息补偿的渲染 | 第35-39页 |
4.3.4 采用几何信息补偿的渲染 | 第39-41页 |
4.3.5 动态 IBR 的近期趋势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多视点立体图像虚拟视点生成算法 | 第43-62页 |
5.1 基于稀疏视差的虚拟视点合成算法概述 | 第43-44页 |
5.2 稀疏视差估计 | 第44-50页 |
5.2.1 SIFT 提取特征点 | 第44-47页 |
5.2.2 稀疏视差矩阵 | 第47-49页 |
5.2.3 误匹配处理 | 第49-50页 |
5.3 虚拟视点生成 | 第50-56页 |
5.3.1 虚拟视点的坐标确定 | 第50-53页 |
5.3.2 虚拟视图绘制 | 第53-55页 |
5.3.3 虚拟图像融合 | 第55-56页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