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7页 |
| 一、 论文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 二、 论题的当前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三、 论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四、 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教学体系整体性 | 第17-30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 第17-20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8-19页 |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 第20-25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 | 第20-22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整体性 | 第22-25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整体性的价值 | 第25-30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理论价值 | 第25-27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价值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整体性的要素和原则 | 第30-41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30-34页 |
| 一、 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 二、 教学内容 | 第31-32页 |
| 三、 教学方法 | 第32-33页 |
| 四、 教学评价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整体性的特点 | 第34-37页 |
| 一、 学科的整体性与课程设置的分科性 | 第34-35页 |
| 二、 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 | 第35-36页 |
| 三、 专业知识的链接与教学内容的丰富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整体性的原则 | 第37-41页 |
| 一、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38页 |
|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38页 |
| 三、 尊重教材原则 | 第38-39页 |
| 四、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9-40页 |
| 五、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整体性的优化 | 第41-53页 |
| 第一节 整体性教学体系的基础 | 第41-43页 |
| 一、 重视整体性教学体系的思想基础 | 第41-42页 |
| 二、 夯实整体性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整体性教学体系的核心 | 第43-47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科定位 | 第44-45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容 | 第45-47页 |
| 第三节 整体性教学体系的主导力量 | 第47-53页 |
| 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 第47-48页 |
| 二、 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 | 第48-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一、 论题研究的内容及结论 | 第53页 |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 三、 研究的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一、 学术专著 | 第55页 |
| 二、 期刊文章 | 第55-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