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结构安排及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5 创新点 | 第12页 |
2 资产注入与大股东侵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 国外资产注入与大股东侵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2.1.1 大股东控制的公司治理机制 | 第12-14页 |
2.1.2 利益输送研究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2.2 国内关于资产注入与大股东侵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3 资产注入中的大股东侵害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3.1 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3.1.1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页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3.1.3 控制权收益理论:利益协同效应和壕沟防御效应 | 第18-19页 |
3.2 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动因分析 | 第19-20页 |
3.2.1 直接动因 | 第19页 |
3.2.2 制度动因 | 第19-20页 |
3.3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方式 | 第20-21页 |
3.3.1 资产重组 | 第20页 |
3.3.2 关联交易 | 第20页 |
3.3.3 股权再融资 | 第20-21页 |
3.3.4 选择高管 | 第21页 |
3.3.5 在职消费 | 第21页 |
3.4 资产注入动因 | 第21-22页 |
3.4.1 法规政策动因 | 第21页 |
3.4.2 股权分置改革动因 | 第21-22页 |
3.4.3 控制力增强动因 | 第22页 |
3.4.4 整体上市动因 | 第22页 |
3.5 资产注入中的大股东侵害行为方式 | 第22-24页 |
3.5.1 注入资产溢价 | 第22-23页 |
3.5.2 降低定向增发认股价 | 第23-24页 |
3.6 资产注入中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3.6.1 法律制度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 | 第24-25页 |
3.6.2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3.6.3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3.6.4 资产规模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3.6.5 上市时间对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4 实证研究 | 第26-34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6-27页 |
4.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 第27-28页 |
4.3 变量描述 | 第28-29页 |
4.3.1 第一大股东侵占程度——被解释变量 | 第28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28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28-29页 |
4.4 大股东侵害程度因素单变量分析 | 第29-30页 |
4.5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结果 | 第30-34页 |
4.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30-31页 |
4.5.2 回归分析 | 第31-34页 |
5 资产注入中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制约对策研究 | 第34-43页 |
5.1 制约资产注入中大股东侵害行为的机制——大股东盈利补偿机制 | 第34-35页 |
5.1.1 现金补偿 | 第34页 |
5.1.2 股份回购或股份赠送 | 第34-35页 |
5.2 大股东盈利补偿机制案例分析——以四川双马为例 | 第35-40页 |
5.2.1 公司背景 | 第35-36页 |
5.2.2 非公开发行新股购买资产交易事项 | 第36-37页 |
5.2.3 盈利补偿协议内容 | 第37-38页 |
5.2.4 总结及分析 | 第38-40页 |
5.3 资产注入中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其他制约机制 | 第40-43页 |
6 结论 | 第43-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启示 | 第43-45页 |
6.2.1 优化股权结构制约大股东滥用控制权 | 第44页 |
6.2.2 加强行政机构约束力度 | 第44页 |
6.2.3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页 |
6.2.4 完善会计法规 | 第44-45页 |
6.2.5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执业监管 | 第45页 |
6.2.6 加强上市公司资产注入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 第45页 |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