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3 研究特色或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1.4.1 董事会 | 第11-12页 |
| 1.4.2 控股股东 | 第12页 |
| 1.4.3 股利政策 | 第12-13页 |
| 2 文献回顾 | 第13-18页 |
| 2.1 董事会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2.1.1 董事会的基本功能 | 第13-14页 |
| 2.1.2 董事会特征对治理效率的影响 | 第14-15页 |
| 2.2 国有企业总经理变更与公司治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 2.3 关于股利政策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3 制度背景 | 第18-22页 |
| 3.1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 | 第18页 |
| 3.2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对国有企业总经理变更的影响 | 第18-20页 |
| 3.3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 第20-2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4 理论分析 | 第22-29页 |
| 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5页 |
| 4.1.1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 4.1.2 委托—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23-25页 |
| 4.2 股利政策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 第25-28页 |
| 4.2.1 MM 理论 | 第25页 |
| 4.2.2 税收差别理论 | 第25页 |
| 4.2.3 剩余股利政策的理论 | 第25-26页 |
| 4.2.4 股利政策的信号理论 | 第26页 |
| 4.2.5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 | 第26-2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5 非控股股东派驻董事与国有企业总经理变更的实证分析 | 第29-38页 |
| 5.1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5.2 研究样本和研究模型 | 第29-32页 |
| 5.3 实证结果 | 第32-3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6 非控股股东派驻董事与国有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 | 第38-46页 |
| 6.1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 6.2 研究样本和研究模型 | 第38-39页 |
| 6.3 实证结果 | 第39-4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