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风险的个体化虚拟模型的探索和前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第14-15页 |
1.1.2 斑块的成分 | 第15-16页 |
1.1.3 斑块的稳定性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9-29页 |
1.2.1 目前的诊断方法和治疗依据 | 第19-20页 |
1.2.2 高分辨率 MRI 判断斑块成分 | 第20-21页 |
1.2.3 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1.2.4 有限元方法 | 第21-25页 |
1.2.5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求解流固耦合问题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本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研究部位的解剖结构 | 第30-31页 |
2.1.1 颈总动脉 | 第30页 |
2.1.2 颈外动脉 | 第30页 |
2.1.3 颈内动脉 | 第30-31页 |
2.1.4 颈动脉窦 | 第31页 |
第二节 研究步骤 | 第31-33页 |
2.2.1 概述 | 第31页 |
2.2.2 具体步骤及重点难点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主要设备和软件简介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方法 | 第34-39页 |
2.4.1 建模素材 | 第34-35页 |
2.4.2 建立几何模型 | 第35-36页 |
2.4.3 测量材料属性 | 第36-39页 |
2.4.4 边界条件 | 第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子课题 | 第41-44页 |
4.1 思路来源 | 第41-42页 |
4.2 研究意义 | 第42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4.4 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5 判断方法 | 第43-44页 |
4.6 碰撞试验 | 第44页 |
附图 | 第44-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文献综述 | 第5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