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用于肩关节康复机器人的非线性刚度柔顺驱动器设计方法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字母注释表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课题来源第15页
    1.2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3 柔顺驱动器的研究现状第16-23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柔顺驱动器的非线性刚度设计原理第25-33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弹性结构拓扑设计第25-27页
    2.3 非线性刚度形成原理第27-32页
        2.3.1 接触单元接触面为直线面第28-30页
        2.3.2 接触单元接触面为曲面第30-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柔顺驱动器弹性元件的设计第33-46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柔顺驱动器整体结构设计第33-35页
    3.3 关键零部件选型第35-36页
        3.3.1 电机组合系统第35-36页
        3.3.2 传感器第36页
        3.3.3 丝传动设计第36页
    3.4 弹性元件设计第36-45页
        3.4.1 弹性元件的材料选择第37页
        3.4.2 弹性元件的运动与受力分析第37-39页
        3.4.3 弹性结构的基刚度第39-41页
        3.4.4 给定的力矩位移关系第41-42页
        3.4.5 弹性悬臂梁单元尺寸优化第42-43页
        3.4.6 接触单元曲面轮廓求解流程图第43-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弹性元件的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第46-60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初次仿真分析第46-49页
        4.2.1 迭代步长的选择第46-47页
        4.2.2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第47-49页
    4.3 误差补偿第49-55页
        4.3.1 位移修正的误差补偿第49-51页
        4.3.2 力矩修正的误差补偿第51-53页
        4.3.3 两种误差补偿方法的对比第53-55页
    4.4 接触单元曲面轮廓的非唯一性第55-56页
    4.5 不同刚度类型的仿真结果第56-57页
    4.6 柔顺驱动器的力学实验第57-59页
        4.6.1 实验平台的搭建第57-58页
        4.6.2 实验结果分析第58-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柔顺驱动器控制系统的建立与Simulink仿真第60-70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0-62页
    5.3 力矩控制第62-66页
    5.4 阻抗控制第66-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本文总结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第77-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孔机器人柔性器械刚度可控实现机理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智能化变配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