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7-2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7-20页 |
二、研究的假设、问题与定位 | 第20-2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四、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 第24-25页 |
五、研究的意义与贡献 | 第25-26页 |
六、论文的逻辑结构 | 第26-2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9-65页 |
第一节 教学设计 | 第29-35页 |
一、教学设计领域的历史与嬗变 | 第29-33页 |
二、教师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 第33-34页 |
三、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教学设计能力 | 第35-41页 |
一、专业工作者的教学设计能力 | 第35-36页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第36-40页 |
三、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教师知识 | 第41-51页 |
一、PCK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 第41-48页 |
二、实践性知识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 第48-51页 |
三、小结 | 第51页 |
第四节 资源 | 第51-56页 |
一、从课程材料到课程资源 | 第52-53页 |
二、对教师自身资源的“发现” | 第53-55页 |
三、从静态资源到动态资源 | 第55-56页 |
四、小结 | 第56页 |
第五节 “教师-资源”互动 | 第56-62页 |
一、“教师-资源”互动研究的涌现 | 第57-58页 |
二、“教师-资源”互动机制的代表性研究 | 第58-62页 |
三、小结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65-87页 |
第一节 默会认识论 | 第65-72页 |
一、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 | 第65-69页 |
二、赖尔的“能力之知”论 | 第69-71页 |
三、波兰尼默会知识与赖尔能力之知的关系 | 第71-72页 |
第二节 行动科学 | 第72-78页 |
一、“行动中反映”理论 | 第73-75页 |
二、“使用理论”模型与双路径学习 | 第75-78页 |
第三节 胜任力结构理论 | 第78-81页 |
一、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 第78-80页 |
二、胜任力的结构模型 | 第80-81页 |
第四节 “教师-资源”互动的理论基础 | 第81-85页 |
一、“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 第81-83页 |
二、人工制品的相关理论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87-109页 |
第一节 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 第87-92页 |
一、“资源”概念的界定 | 第87页 |
二、资源的分类 | 第87-89页 |
三、三类资源划分的理论依据与历史证据 | 第89-92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静态结构 | 第92-100页 |
一、本研究所采用的一般教师能力结构模型 | 第92-96页 |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定义 | 第96-97页 |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维度与结构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运作过程 | 第100-104页 |
一、“教师-资源”互动方面的已有研究基础 | 第100-102页 |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运作过程的关键环节 | 第102-104页 |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运作的过程模型 | 第104页 |
第四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理论框架 | 第104-107页 |
一、理论框架的结构 | 第105-106页 |
二、理论框架的用途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09-139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109-117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09-116页 |
二、本研究所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研究境脉与研究对象 | 第117-120页 |
一、研究境脉 | 第117-119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数据采集过程与方法 | 第120-124页 |
一、数据采集过程 | 第120-121页 |
二、数据采集方法与工具 | 第121-124页 |
第四节 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 | 第124-133页 |
一、原始数据情况概述 | 第124页 |
二、数据分析的流程 | 第124-125页 |
三、三类案例的设置 | 第125-128页 |
四、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 | 第128-133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与保障 | 第133-138页 |
一、质性研究质量的评价 | 第133-135页 |
二、研究质量的保障措施 | 第135-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发现及分析 | 第139-197页 |
第一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结构、成分与特征 | 第139-162页 |
一、明述教学知识维度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 第139-147页 |
二、教学行动知识维度在成分上存在共性,程度上存在差异 | 第147-154页 |
三、广义教学信念维度成分丰富,与教学行动知识维度存在较多关联 | 第154-162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运作过程及其特点 | 第162-195页 |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运作集中体现在课时及以下的微观层面 | 第162-174页 |
二、教师对教材资源的“觉知”与“诠释”偏重于知识性目标 | 第174-179页 |
三、教师可“调动”的外部与自身资源均较为贫乏 | 第179-187页 |
四、教学设计方案中“以学为中心”的设计意图在“运用”中有所衰减 | 第187-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197页 |
第六章 理论发展与实践启示 | 第197-217页 |
第一节 理论发展 | 第197-211页 |
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系统的内部矛盾 | 第197-201页 |
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系统内部矛盾对其运作过程的影响 | 第201-203页 |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运作过程对其内部矛盾消长的影响 | 第203-205页 |
四、本研究所发展的理论与已有理论的关联 | 第205-211页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第211-216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启示 | 第211-213页 |
二、资源设计与开发方面的启示 | 第213-216页 |
本章小结 | 第216-217页 |
结语 | 第217-221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17-218页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第218页 |
三、后续研究议题 | 第218-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5页 |
中文文献 | 第221-224页 |
英文文献 | 第224-235页 |
附录 | 第235-263页 |
附录一 A版教材内容结构实例 | 第235-238页 |
附录二 合作研究协议书 | 第238-240页 |
附录三 访谈工具 | 第240-245页 |
附录四 原始数据代码与清单 | 第245-250页 |
附录五 分析用编码方案及实例 | 第250-257页 |
附录六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结构与特征 | 第257-261页 |
附录七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运作机制数据单元概况 | 第261-263页 |
后记 | 第263-267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