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选择 | 第23-40页 |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 第23-28页 |
一、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二、CGE模型的特点和结构 | 第26-27页 |
三、CGE模型的优势和局限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8-32页 |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 第28-31页 |
二、耗散结构中的稳定 | 第31页 |
三、耗散结构中稳定性的测算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2-39页 |
一、数据包络分析概述 | 第32-35页 |
二、网络DEA类型与基本模型 | 第35-37页 |
三、网络DEA优势与实施步骤 | 第37-3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利益协调现状 | 第40-58页 |
第一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40-47页 |
一、有色金属产业链界定 | 第40-43页 |
二、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三、有色金属产业链发展趋势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各环节现状 | 第47-54页 |
一、有色金属采选现状 | 第48-50页 |
二、有色金属冶炼现状 | 第50-52页 |
三、有色金属加工现状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各环节利益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一、成本利润率 | 第54-55页 |
二、工业增加值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联动机制构建 | 第58-83页 |
第一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联动机制 | 第58-60页 |
一、有色金属产业链联动机制内涵 | 第58-59页 |
二、有色金属产业链CGE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链联动机制模型 | 第60-72页 |
一、模型假设与变量说明 | 第60-62页 |
二、模块设计 | 第62-67页 |
三、数据选择 | 第67-72页 |
第三节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82页 |
一、影响力变动 | 第73-76页 |
二、销量变动分析 | 第76-8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性测算 | 第83-93页 |
第一节 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内涵 | 第83-86页 |
一、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含义 | 第83页 |
二、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的表现 | 第83-85页 |
三、产业链的耗散结构形成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性模型 | 第86-90页 |
一、模型描述 | 第86页 |
二、模型假设 | 第86-87页 |
三、模型构建 | 第87-90页 |
第三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性分析 | 第90-92页 |
一、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性分析 | 第90-91页 |
二、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稳定性实现 | 第91-9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运行效率分析 | 第93-109页 |
第一节 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界定 | 第93-96页 |
一、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含义及结构 | 第93-94页 |
二、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 第94-96页 |
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测算 | 第96-100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96-97页 |
二、模型构建 | 第97-100页 |
三、前沿面推导 | 第100页 |
第三节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效率分析 | 第100-108页 |
一、有色金属产业链运行效率测算 | 第101-106页 |
二、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高效实现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9-115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