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缓冲带概念 | 第9页 |
1.1.2 湖泊缓冲带概念 | 第9-10页 |
1.1.3 湖泊缓冲带生态建设的作用 | 第10-11页 |
1.1.4 湖泊缓冲带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 第11-12页 |
1.2 生态系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EWE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描述生态系统的特征 | 第14页 |
1.3.2 评估生态修复措施和渔业政策的效果 | 第14-15页 |
1.3.3 制定管理对策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来源 | 第1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竺山湾湖泊缓冲带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湿地生态系统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0-21页 |
2.3 季节波动对系统理化特征的影响 | 第21-24页 |
2.3.1 高锰酸钾盐 | 第21-22页 |
2.3.2 总氮 | 第22-23页 |
2.3.3 总磷 | 第23页 |
2.3.4 氨氮 | 第23-24页 |
2.3.5 叶绿素a | 第24页 |
2.4 湿地物种水平状况 | 第24-26页 |
第3章 竺山湖湿地物种生物量研究 | 第26-42页 |
3.1 水生植物生物量的调查 | 第26-28页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27页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3.2 浮游生物生物量的调查 | 第28-32页 |
3.2.1 采样点设置 | 第28-29页 |
3.2.2 采样与样品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3.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3 底栖动物生物量的调查 | 第32-33页 |
3.3.1 采样点设置 | 第32页 |
3.3.2 采样与样品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3.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页 |
3.4 鱼类生物量的调查 | 第33-38页 |
3.4.1 采样点设置 | 第34页 |
3.4.2 采样与样品处理方法 | 第34-36页 |
3.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3.5 鸟类资源的调查 | 第38-40页 |
3.5.1 鸟类调查方法 | 第38页 |
3.5.2 鸟类调查结果 | 第38-40页 |
3.6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竺山湖湿地生态系统EWE模型的构建 | 第42-47页 |
4.1 模型构建方法原理 | 第42页 |
4.2 模型功能组的区划 | 第42-43页 |
4.2.1 功能组分类原则 | 第42-43页 |
4.2.2 功能组分类结果 | 第43页 |
4.3 参数获取 | 第43-44页 |
4.4 模型的调试与可信度评价 | 第44-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EWE模型在竺山湖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 第47-54页 |
5.1 生态系统食物网和营养级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5.2 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分析 | 第48-49页 |
5.3 物质传递效率的林氏锥分析 | 第49-50页 |
5.4 各功能组的营养交互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5.5 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分析 | 第51-52页 |
5.6 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5.7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竺山湾湖泊缓冲带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研究 | 第54-61页 |
6.1 湿地生态系统调控研究概况 | 第54-55页 |
6.2 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 第55-56页 |
6.3 生物群落结构优化研究 | 第56-57页 |
6.4 食物链结构调控研究 | 第57-58页 |
6.5 生物量管理措施研究 | 第58-59页 |
6.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4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7.2 创新点 | 第6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