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7-8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一、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效力认定的现行规则 | 第9-13页 |
| (一) 典型案例 | 第9-10页 |
| 1. 基本案情 | 第9页 |
| 2. 案情分析 | 第9页 |
| 3. 案例存疑 | 第9-10页 |
| (二)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条批判 | 第10-12页 |
| 1.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条解读 | 第10-11页 |
| 2. 《公司法》第26条的逻辑困境 | 第11-12页 |
| (三)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6条的价值矛盾 | 第12-13页 |
| 二、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效力认定的理论探析 | 第13-19页 |
| (一) 商事外观主义与股权处分 | 第13-15页 |
| 1. 商事外观主义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 2. 商事外观主义下的股权处分行为 | 第14-15页 |
| (二) 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的性质 | 第15-16页 |
| (三) 隐名出资中股东资格认定的理论难题 | 第16-19页 |
| 1. 股东资格认定的双重标准 | 第17页 |
| 2. 股权本质认识的观念偏差 | 第17-19页 |
| 三、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效力认定的制度重构 | 第19-27页 |
| (一) 股权中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的界分 | 第19-23页 |
| 1. “股权二分论”的提出 | 第19页 |
| 2. “股权二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9-21页 |
| 3. “股权二分论”下的隐名出资反思 | 第21-23页 |
| (二) “股权二分论”下《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修正 | 第23-27页 |
| 1. 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属于有权处分 | 第23-24页 |
| 2. 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的客体 | 第24页 |
| 3. 名义股东股权处分与第三人利益保障 | 第24-25页 |
| 4. 名义股东股权处分与实际出资人利益保护 | 第25-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