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沈阳市中街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商业街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 第11页 |
1.1.2 商业街区发展的新要求 | 第11页 |
1.1.3 网络购物对传统商业的冲击 | 第11-12页 |
1.1.4 中街商业街区的重要地位和出现的问题 | 第12页 |
1.1.5 空间句法在中国再度掀起发展热潮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6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0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第二章 中街商业街区发展历程分析 | 第29-35页 |
2.1 区位 | 第29-30页 |
2.2 发展历程 | 第30-33页 |
2.2.1 明清时期——中街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1页 |
2.2.2 民国时期——中街的繁盛 | 第31-32页 |
2.2.3 新中国成立后——中街的兴衰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街商业街区空间历史演变的句法分析 | 第35-49页 |
3.1 空间演变分析的基础条件 | 第35-36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3.1.2 要素提取 | 第35页 |
3.1.3 研究过程 | 第35-36页 |
3.2 整合度分析 | 第36-40页 |
3.2.1 全局整合度分析 | 第36-38页 |
3.2.2 局部整合度分析 | 第38-40页 |
3.3 连接度分析 | 第40-42页 |
3.4 可理解度分析 | 第42-44页 |
3.5 拓扑深度分析 | 第44-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中街商业街区现状街巷空间的句法分析 | 第49-65页 |
4.1 街巷空间分析的基础条件 | 第49-50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4.1.2 要素提取 | 第50页 |
4.1.3 研究过程 | 第50页 |
4.2 整体街巷空间视区分析 | 第50-54页 |
4.2.1 视区整合度分析 | 第51-52页 |
4.2.2 视区连接度分析 | 第52-53页 |
4.2.3 视区可理解度分析 | 第53-54页 |
4.3 商业业态布局分析 | 第54-57页 |
4.3.1 商业业态在街区中的分布 | 第55-56页 |
4.3.2 商业业态布局与街区空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4.4 空间人流动态分析 | 第57-62页 |
4.4.1 代理机器人分析 | 第57-59页 |
4.4.2 实际人流统计分析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中街商业街区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 第65-69页 |
5.1 空间优化原则 | 第65-67页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65-66页 |
5.1.2 文化传承原则 | 第66页 |
5.1.3 交互性原则 | 第66-67页 |
5.2 空间发展优化 | 第67-68页 |
5.2.1 路网优化 | 第67页 |
5.2.2 街巷空间优化 | 第67-68页 |
5.3 文化传承策略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图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科研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