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交通特性研究 | 第16-30页 |
2.1 数据采集 | 第16-19页 |
2.1.1 调查准备 | 第16-17页 |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2.2 过街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19-24页 |
2.2.1 交通量特性 | 第19-21页 |
2.2.2 速度特性 | 第21-24页 |
2.3 通行特性分析 | 第24-29页 |
2.3.1 积聚与释放特性分析 | 第24-27页 |
2.3.2 通过轨迹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特性研究 | 第30-45页 |
3.1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的定义与分类 | 第30-32页 |
3.1.1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定义 | 第30页 |
3.1.2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产生过程 | 第30页 |
3.1.3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分类 | 第30-32页 |
3.2 混合交通过街冲突判别指标研究 | 第32-39页 |
3.2.1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冲突判别指标 | 第33-36页 |
3.2.3 冲突临界判别值的确定 | 第36-39页 |
3.3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强度分析 | 第39-44页 |
3.3.1 冲突判别值分布特性 | 第39-40页 |
3.3.2 冲突强度研究 | 第40-42页 |
3.3.3 冲突强度模型实例应用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产生机理研究 | 第45-69页 |
4.1 常见慢行交通行为模型分析 | 第45-47页 |
4.2 应用社会力模型描述慢行交通行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52页 |
4.2.1 人的行为变化机制 | 第48-49页 |
4.2.2 过街行为特性对比 | 第49-50页 |
4.2.3 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4.3 考虑交通冲突的模型改进 | 第52-62页 |
4.3.1 传统慢行交通过街社会力模型 | 第52-56页 |
4.3.2 传统模型的局限性 | 第56-57页 |
4.3.3 慢行交通吸引力改进 | 第57-59页 |
4.3.4 慢行交通个体间排斥力改进 | 第59-61页 |
4.3.5 慢行交通与障碍物之间作用力改进 | 第61-62页 |
4.4 改进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4.4.1 混合交通模型参数选取 | 第63-66页 |
4.4.2 算例分析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冲突概率模型研究 | 第69-80页 |
5.1 交通密度因素研究 | 第69-72页 |
5.1.1 电动自行车与行人换算系数研究 | 第69-70页 |
5.1.2 慢行交通密度与交通冲突的关系 | 第70-72页 |
5.2 基于累积Logistic回归的冲突强度概率模型 | 第72-79页 |
5.2.1 显著性影响因素选取 | 第73-74页 |
5.2.2 冲突强度分级 | 第74-75页 |
5.2.3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75-77页 |
5.2.4 模型实例应用 | 第77-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