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1.1 碾压混凝土坝发展 | 第10-12页 |
1.1.2 碾压混凝土坝流激振动问题 | 第12-13页 |
1.1.3 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碾压混凝土坝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碾压混凝土坝流激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碾压混凝土坝模态识别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碾压混凝土坝工作性态研究 | 第18-36页 |
2.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第18-22页 |
2.1.1 结构振动的运动方程 | 第19-20页 |
2.1.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解法 | 第20-21页 |
2.1.3 Unsymmetric法 | 第21页 |
2.1.4 流固耦合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 碾压混凝土坝数值模型 | 第22-27页 |
2.2.1 地基模拟范围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2 上下游基础模拟范围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2.2.3 坝肩基础模拟范围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4 基础模拟范围小结 | 第27页 |
2.3 碾压混凝土拱坝模态计算 | 第27-32页 |
2.3.1 干模态分析 | 第27-29页 |
2.3.2 流固耦合对碾压混凝土坝的影响(湿模态分析) | 第29-32页 |
2.3.3 干、湿模态对比 | 第32页 |
2.4 碾压层数模拟对拱坝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3章 碾压混凝土坝坝体材料分区分析 | 第36-74页 |
3.1 碾压混凝土坝的数值模型 | 第36-37页 |
3.2 数值模拟坝体参数 | 第37-40页 |
3.2.1 荷载组合 | 第37-39页 |
3.2.2 坝体分区思路 | 第39-40页 |
3.3 碾压混凝土拱坝坝体分区分析 | 第40-46页 |
3.3.1 温度荷载施加 | 第40页 |
3.3.2 设计模型计算 | 第40-46页 |
3.4 坝体材料分区模型计算 | 第46-68页 |
3.4.1 材料分区C20C25C30模型 | 第46-52页 |
3.4.2 材料分区C25C30模型 | 第52-57页 |
3.4.3 材料分区C30C35C40模型 | 第57-63页 |
3.4.4 材料分区C35C40模型 | 第63-68页 |
3.5 碾压混凝土坝体材料分区计算动力响应特性分析 | 第68-73页 |
3.5.1 动位移 | 第68-71页 |
3.5.2 动应力 | 第71-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环境激励下的碾压混凝土坝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 第74-100页 |
4.1 模态参数识别相关基本理论 | 第74-78页 |
4.1.1 国内外模态参数识发展现状 | 第74页 |
4.1.2 传递函数、频响函数和脉冲响应函数 | 第74-76页 |
4.1.3 相关函数和功率谱 | 第76-78页 |
4.2 信号处理相关基本理论 | 第78-81页 |
4.2.1 振动信号时域处理方法 | 第79-80页 |
4.2.2 振动信号频域处理方法 | 第80-81页 |
4.3 碾压混凝土坝流激振动模型试验 | 第81-95页 |
4.3.1 结构动力条件相似 | 第81-82页 |
4.3.2 水弹性模型设计 | 第82-93页 |
4.3.3 模态测试 | 第93-95页 |
4.4 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算法比较研究 | 第95-98页 |
4.4.1 时域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比较 | 第95-97页 |
4.4.2 碾压混凝土坝的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第97-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