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1.1.1 重金属污染土壤特性 | 第11页 |
1.1.2 土壤镉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3 重金属的形态分级 | 第12-14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物理修复 | 第14-15页 |
1.2.2 化学修复 | 第15页 |
1.2.3 生物修复 | 第15-16页 |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 第16-19页 |
1.3.1 化学淋洗修复方法 | 第16页 |
1.3.2 常用的土壤淋洗剂介绍 | 第16-18页 |
1.3.3 化学淋洗修复机理 | 第18-19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材料和技术路线 | 第22-32页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1.2 供试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供试土壤及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2 分析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2 土壤pH的测定 | 第25页 |
2.2.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土壤重金属全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5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26-27页 |
2.2.6 质控与回收率实验 | 第27页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页 |
2.2.8 淋洗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2.9 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2.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2.3.1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淋洗剂及淋洗工艺研究 | 第32-46页 |
3.1 淋洗剂的快速筛选 | 第32-33页 |
3.2 淋洗条件单因素实验 | 第33-40页 |
3.2.1 淋洗剂浓度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2 淋洗速率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淋洗时间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复合淋洗的筛选实验 | 第40-41页 |
3.4 复合淋洗条件优化 | 第41-45页 |
3.4.1 复合淋洗剂投加顺序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复合淋洗剂投加配比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复合淋洗剂投加时间对重金属镉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6.1 淋洗剂的筛选 | 第45页 |
3.6.2 淋洗条件单因素研究 | 第45页 |
3.6.3 复合淋洗剂的筛选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淋洗动力学方程 | 第46-50页 |
4.1 Elovich方程模型 | 第46-47页 |
4.2 双常数方程模型 | 第47-48页 |
4.3 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淋洗机理及修复效果评价 | 第50-55页 |
5.1 重金属Cd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 第50页 |
5.2 淋洗前后重金属Cd赋存形态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5.3 淋洗前后重金属Cd赋存形态变化 | 第51-53页 |
5.4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修复效果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5.1 重金属Cd含量及赋存形态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 第53页 |
5.5.2 淋洗前后重金属Cd赋存形态变化 | 第53页 |
5.5.3 土壤修复效果评价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