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轧制变厚度板介绍 | 第15-18页 |
1.3 轧制变厚度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耐撞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22-25页 |
2.1.1 弹塑性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22-23页 |
2.1.2 显示积分算法 | 第23-24页 |
2.1.3 单元介绍 | 第24页 |
2.1.4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 第24-25页 |
2.2 代理模型 | 第25-29页 |
2.2.1 响应面模型 | 第26-27页 |
2.2.2 径向基函数模型 | 第27页 |
2.2.3 Kriging模型 | 第27-28页 |
2.2.4 误差估计准则 | 第28-29页 |
2.3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2.4 最优化问题及优化方法 | 第30-35页 |
2.4.1 优化问题的描述 | 第31-32页 |
2.4.2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及NSGA-Ⅱ | 第32-34页 |
2.4.3 Pareto最优解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帽形梁的耐撞性试验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薄壁结构耐撞性能评价指标 | 第36-37页 |
3.3 帽形梁的制作及其参数介绍 | 第37-39页 |
3.3.1 帽形梁的制作 | 第37-38页 |
3.3.2 帽形梁的几何尺寸 | 第38-39页 |
3.4 帽形梁的轴向准静态压溃试验研究 | 第39-42页 |
3.4.1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 第39页 |
3.4.2 帽形梁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5 帽形梁的轴向动态冲击试验研究 | 第42-47页 |
3.5.1 试验设备介绍 | 第43-45页 |
3.5.2 帽形梁动态冲击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TRB帽形梁的耐撞性数值分析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轧制变厚度板基本力学性能 | 第48-53页 |
4.2.1 单向拉伸试验 | 第48-51页 |
4.2.2 轧制变厚板应力应变场的构造 | 第51-53页 |
4.3 TRB帽形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4.3.3 材料和厚度属性的定义 | 第54-55页 |
4.3.4 连接及加载条件的定义 | 第55-56页 |
4.3.5 接触定义 | 第56-57页 |
4.4 TRB帽形梁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4.4.1 轴向准静态加载工况下的TRB帽形梁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4.2 轴向动态冲击工况下的TRB帽形梁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设计 | 第61-76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设计参数对TRB帽形梁耐撞性的影响分析 | 第61-66页 |
5.2.1 TRB帽形梁的设计参数 | 第61-62页 |
5.2.2 设计参数对TRB帽形梁自身重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3 设计参数对TRB帽形梁碰撞过程中峰值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4 设计参数对TRB帽形梁碰撞过程中吸能的影响 | 第65页 |
5.2.5 设计参数对TRB帽形梁碰撞过程中比吸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单工况下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设计 | 第66-72页 |
5.3.1 优化问题描述 | 第66-67页 |
5.3.2 近似模型的拟合 | 第67-68页 |
5.3.3 准静态工况下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结果 | 第68-70页 |
5.3.4 动态冲击工况下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结果 | 第70-72页 |
5.4 多工况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设计 | 第72-74页 |
5.4.1 优化问题描述 | 第72页 |
5.4.2 多工况TRB帽形梁的耐撞性优化结果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85页 |